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化解成品油市场“透明”所致的民生焦虑

(2009-08-28 07:32:16)
标签:

杂谈

 
    预测涨2-4毛,93号油“破6”几无悬念。成品油27日零时要涨价?受此前的传言影响,昨日南京城区多个加油站都被赶在涨价前抢加油的车主挤得爆满。一些排了老长队才加到油的车主听说晚上不调价的消息后苦笑不已:都知道快要涨价了,可是大家都在猜测什么时候涨价,猜来猜去,等来等去,这种心悬着老高被“夹”在中间的感觉真不好受!(8月27日《扬子晚报》)
    消费者竟然为成品油不涨价而苦恼,这还真的有些讽刺。不过,就加油者而言,所期冀的并非是涨价,而是一种焦虑。因为按照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发改委可相应调整汽、柴油价格。现在,成品油涨价的两个条件皆已具备,所以消费者才会有这么焦心的情绪。
    这种极其复杂的民生焦虑,似乎是这个机制的“透明”所致,但实质上却隐含着一种对市场和定价者的缺乏信心。过去的几个月,国内成品油价已经历了5次调整,其中3次上调,2次下调。最近的一次是7月29日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小幅下调。每次价格调整,无论涨还是降,都会引发一片的舆论狂潮,公众总是要有许多的话要讲。以舆论不断拿美国油价和中国油价对比的情况看,公众对于中国成品油价格还是不满意的,而有关方面对美国油价低于中国的解释也未能释疑解惑。尽管如此,公众还是认可了年初确定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因为在发改委、两大油企和消费者的三方博弈中,公众认为这一机制虽然属于次优,但毕竟和市场的脉搏实现了基本共振,而且涨价信息公开透明,公众也就将这一机制看作了审视中国成品油价格走势的权威和官方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个机制,两大油企也有话要说。比如此前媒体就报道中石化方面认为这一机制过于透明,容易造成囤油现象。虽然后来中石化负责人对此予以否认,但也说明油企对这一机制并非完全认可。在此语境下,可以说发改委的日子并不好受,即受来自油企哭穷的压力,又害怕民意的不满。
    不过,既然有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这一市场机制去运行。譬如这次,发改委即可按照“4%、22日”这两个硬杠杠去调整油价,如此才能化解民生焦虑。关键是,按照机制去操作,才能确保这一机制的公信力。如果说这一次发改委推迟调价,看似有利于消费者,但是却模糊了成品油定价机制的“透明”和公开。如此作为,不仅无助于缓释民意情绪,反而会让消费者觉得,权力依然大于市场。以后,这个所谓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就变成了积累。更为担忧的是,这个机制的一次失效,以后的调整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调价者不可以优柔寡断,错过取信民众、顺应市场的涨价良机,应该充分发挥这一机制的市场效应,该涨则涨、该降当降,取信于民。如此,才能消除民主的焦虑情绪。至于这一定价机制的次优属性和某些瑕疵,可以用其他的办法去弥补。但不管如何,定好的制度一定要执行,现有的机制一定要落实,唯此才能形成符合制度规则的成品油市场。而市场规则的验证,则要靠透明公开的手段,由消费者自己来评判。
    如果说消费者按照规则推断的市场结果得不到验证,上下而上的民生焦虑不仅失去对公权的信任,也丧失了对市场的信心。   
   
   本文刊于8月28日时代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