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昨天表示,要尝试用流行歌曲和明星推广经典名篇。在当天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王登峰宣布,8月10日-15日,国家语委办公室(教育部语用司)、中央文明办调研组将在江苏泰州举行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中华颂”夏令营活动,该活动将中华经典文化与时尚元素进行了结合。(7月29日《新京报》)
推广经典名篇,有很多途径。学校教育、家庭传习、社会培训、自我吟诵,如此等等不一二足。当然,只要学之有道,从文本涵化为学识修养,都可视作正途。在流行文化恣肆的大众娱乐情境下,利用流行歌曲和明星演绎的方式,将枯燥乏味的经典诗词文章变成旋律优美、人人传唱的流行歌曲,在吟唱中将经典名篇镌印于心魂,当然未尝不可。须知,在今人视作经典的《诗经》、《汉乐府》里的大部分诗,其实都是采集自民间和庙堂祭祀的歌曲。再如唐诗、宋词,亦可谱曲演唱,上自宫廷、下自巷野,诗词与歌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谓诗歌,即隐喻了诗与歌密不可分的关系。
即便是现代学堂的前身,塾学时代,老师教谕学童的方法也是抑扬顿挫的吟唱方式。对之,鲁迅先生在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贴切的形容。老先生在朗读时必然要“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很陶醉的念书方式......
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载体和学习方式。现代社会,是全球没有了文化隔膜的一体化时代,几乎所有的文化和娱乐方式都变得趋同---大片、流行音乐、游戏、多媒体互动娱乐等等。但这些大众娱乐,绝少教化功能,纯粹娱乐体验,是消费时代的快感快餐。流行音乐、知名歌星,之所以流行和知名,恰恰是韵和了时尚的脉搏,和时尚消费者实现了娱乐审美的共鸣。而经典名篇,无论诗词还是文章,在形式和内容上和现代流行音乐都缺乏对接点和对接面。因此,即使谱曲推展出来,也未必得到现代人的认可,更遑论流行了。
这里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个是央视《百家讲坛》,是以各界学者用最通俗的方式用最普适的娱乐载体讲解和演绎经典名篇,可是效果却差强人意。不仅所讲内容无法变成启蒙公众的文史素材,反而形成了从精英阶层到草根民众集体的呛声和质疑。因而,学者们变成了“学术明星”,整个讲坛被异化为社会娱乐事件。至于公众吸吮到的文史知识和经典学养,恐怕没有人承认。还有一个就是近年来国学热的尴尬。为了推广国学,从学界到政界,皆有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如国学短信,如国学操,如国学班...但是这些形而下的操作方式,至多只让人们掌握了浮漂的“之乎者也”,对于经典文化的精髓,更多的人还是一知半解。反而,这些对于经典文化和国学传习嫁接流行娱乐方式的操作,反而形成了一种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不知如何消化的现实焦虑。结果是造成了一种庸俗、可笑、充满讽刺的亚文化,成为现实语境下的“笑林广记”。
至于以周杰伦所唱《青花瓷》展现的流行元素和经典文化的完美结合,其实更是举证之误。众所周知,周杰伦的歌曲,并不在于歌词的内容,而在于曲子和其演唱方式。更多时候,人们根本听不清歌词是什么,包括意境古意盎然的《青花瓷》和《兰亭序》。
感此,有关方面推广经典名篇的善意可嘉,希望用流行元素拉动人们对经典名篇的兴趣也值得肯定。但流行是流行,经典是经典,更多时候两者是很难兼容的。非要快餐消费的流行音乐诠释出经典的不朽来,结果只能是差强人意的“四不像”。
(本文刊于7月30日时代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