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台山申遗与文化原生态保护

(2009-06-29 06:26:22)
标签:

文化


    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我国山西五台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6月28日《山西日报》)
    五台山申遗成功,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既以系统性的佛教建筑群体现了“佛国”的圣山环境景观。而且,这些建筑群历史久远(公元4-9世纪),保存完整,蕴含着佛教文化的一脉相承,历史文化的年轮圈次清晰,同时它还以独特的地质结构遗迹和覆盖完好的植被闻名于世。因此,五台山是以自然和文化的原生态双遗产取胜。
    “申遗”成功并非万事大吉,更不意味着沽名钓誉和取得现实功利的手段,而是一种更为艰巨的文化使命和现实责任。五台山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能够传承至今,并保留一种纯粹的文化原生态,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佛教文化的熏染。超过1500多年的佛家圣地,地处西北的偏远环境,使五台山成为一块天然的名山净土。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偈语“何处惹尘埃”,五台山在千余年的历史沧桑中,始终以佛家的禅慧阻隔管管红尘的侵袭。如今“申遗”成功,这方圣地升华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因此永葆其文化原生态就不再是佛教文化语境下的自然,而是肩负国际责任的必然。否则,就有可能被黄牌警告甚至被除名。
    因此,五台山要永列世界遗产名录,就必须永葆其文化原生态。“葆”就是有智慧的“保”,是无为而治的守护,而非画蛇添足的开发。无为而治,看起来做起来难,因为像五台山这样的地方,本身就是旅游胜地。就是当地监管部门不去刻意强调其新晋的世界遗产身份,也会造成相当的广告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是一种难耐的利益诱惑,监管方能否六根清净,像五台山寺里的禅僧那样从容淡定不为所动?这才考验五台山“申遗”的动机是否纯粹,目的是否良善。
    这不是杞人忧天。多年以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把戏不绝如缕。甚至为争历史文化名人而出现多地集体打架的事情,有时一个传说、一个遗迹,都会被翻腾出来被现代人重新演绎和包装,变成提升本地知名度和提振经济发展的道具。不止这样的“伪文化”风行,即使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也往往被泛滥的商业开发和过度的旅游观光侵蚀、滋扰。以云南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为例,因地方政府筑坝发电和开矿而被世遗委员会多次警告。而敦煌莫高窟而陷入了旅游经济的另一种悲哀,由于无节制地接待游人,导致石窟原有的自然气候条件改变,鲜艳的石窟壁画而被游人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腐蚀而变色脱落。而一些别具特色的古城镇,要么被自以为是的人为翻新搞得不伦不类,要么被纸醉金迷的商业开发所污染。从而严重扭曲了其历史真实性和文化传承的原生态。
    在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于德国在易北河谷修建一座大桥,易北河谷被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被除名的理由就是“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原有风貌”。
    这对“申遗”成功的五台山和中国其他世界遗产都敲响了警钟。“申遗”成功,关键在后续的保护,而保护和开发绝对是不相兼容的,只有永葆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原生态,才能存续于世界遗产的名录里。
    五台山的十年申遗路,其实也曾崎岖坎坷。在商业旅游的诱惑下,五台山的酒店越来越多,马路越修越宽,佛庙门口的生意越做越大,离世界遗产欲行欲远。去商业污染,留自然真纯,续历史风貌,延文化生态,才使五台山绝尘杀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祈愿北国的这处佛教圣地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本文刊于6月29日新京报、时代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