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考生名单,16日通过浙江教育考试网向社会公示后,考生家长章先生致电媒体称,表格中只有4000多名考生的报名序号、姓名、加分项目与分值,比2008年简单了许多。“这叫我们监督什么,怎么去监督呢?”章先生说。(6月21日《京华时报》)
从浙江教育考试网上的公示名单看,涉及4000多名学生,学科竞赛加分的有192人,体育加分的1000多人,少数民族加分2000多人,户籍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且在当地考试的有500多人等。在这4000多名公示名单中,只有报名序号、学生姓名,无学校名称,无具体比赛项目。这样的公示由于缺乏公众急需看到的实质信息而从公示变成了指示,使公众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监督,而只有无尽的悬疑和不满。一言蔽之,这样删繁就简式的加分公示,使得高考公平严重打折、缩水。
高考加分,从理论上讲本来就不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只是在现实语境中不得已而为的公共举措。这种公共举措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兼顾公平。因此,这种举措只有完全晾晒在公共空间之下,设定高考加分的项目、名录、条件、原则,让公众能够一目了然地知晓加分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体现公平,让没有享受加分的考生体味不到被歧视的感觉。
这一名单,已经笼统到不能再模糊的地步,连加分考生的学校名称、具体的加分项目都没有,只能让其他考生将这群考生联想成“享有特权”的“幸运者”。如果考虑到不久前舆论曝光的“三模三电”具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加分考生,这份榜单难免更让人想到公示的“删繁就简”是故意为之的版本。
这绝非是逻辑上的合理想象,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因为该省2008年的加分公示相当的翔实,除了公示名单,还有加分项目的公示。去年公示得相当周详,今年何以如此草率?只能说删繁就简的公示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而能够为公众提供满意答案的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新闻发言人张江琳也拒绝解释。弥漫其上的公共疑云变得愈加浓厚,这份榜单的公平性更加难孚众意。
考察古代科举,也有恩荫制度。不过,那也是要通过公开谕示天下的,何时获得的恩荫进士及第,一辈子都会如影随形于恩荫者的官位上。而凭借真才实学进士及第的,那则要皇榜公示,明示天下,包含了高中皇榜者的籍贯和名词。现代高考,加分制度绝非封建时代的荫庇,更需要公开透明的方式来验证加分,以保证这种特殊的公平和普遍的公平相统一。如果说现代高考的加分公示连科举时代的荫庇公示都不如,只能说是现代高考制度的讽刺,这样的加分模式就应该彻底取缔。
这份看上去很弱智的公示榜单,其实凸显了炮制者的倨傲,延伸出轻视公共民意,形式主义地应付公共信息公开的态度。这才是至为悲哀的,在法治社会语境下,公共管理者如果缺乏权利至上的意识,所谓的依法行政、执政为民也就变成了叶公好龙的人治惯性。删繁就简的加分公示就是拷问社会公平的典型标本,将失范的权力打回了不负责任的原形。
公共棒喝之下,权力当警醒纠偏,将删去的公开和公正“一键恢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