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5月22日时代商报、潇湘晨报
“按照税费改革后的定价机制,所有油价上调需要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中石化有关负责人昨日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若再不上调零售价,炼厂又将面临亏损。不过,有油站担心,若上调幅度超过0.3元/升,可能会抑制需求,因此建议调价幅度不能太高。(5月21日《广州日报》)
3月24日的那波涨价,引来社会一片哗然。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以降的数月低油价期,国内成品油市场变得迟滞起来,没有和国际油价接轨,使得美国的油价比中国市场的还低。尽管如此,车主们也变得相对理性和大度,既然从现在开始成品油定价机制随着市场而动,那过去的一页也就掀过去了,一切都朝前看,一切皆以市场杠杆为准。
在此情况下,石化双雄又何必哭穷?作为国内成品油市场上的两大垄断性的供应商。其麾下的加油站遍布城乡街巷,零零星星的民营加油站根本对其构成不了威胁。何况,无论国际油价是高是低,无论经营是盈是亏,都有国家财政数十乃至百亿之上的补贴。譬如中石油,去年利润下滑22%,员工薪酬依然增加10亿元。该公司董事长并将之称为“小钱”。足见,财大气粗的石化双雄“哭穷”实在有些矫情。非要如此,只能说是逐利心太重,只顾了经济人的欲壑难填,忘了国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事实上,尽管现在国际原油价格涨到了60美元每桶,但是离150美元每桶的价位还有相当的距离。随着经济危机的探底和全球经济的复苏趋势,国际原油价格稳步增长的趋势是必然的。人们相信,再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石化双雄应该趁着低油价大量进口原油。就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是两大巨头屯油的绝佳时机。按照高油价时代的估算,国际原油价格在80美元时,按照当时的国内成品油价格,石化双雄就不会亏损。近几个月的低油价时期,国际原油价格最低跌幅超过数倍,而国内成品油价格降幅不过20%。石化双雄又何以亏损?只能说,是其在高油价时代市场经营失误,将那时的成本摊薄到低油价时代,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作为跃入世界前列的大型企业,其逐利属性无可非议。而且,从中国人的角度看,石化双雄利润越高越好,但是这个利润的实现过程不是靠哭穷来获取国家财政的补贴或用不断的涨价来掏国内消费者的荷包,而是深谙国际原油价格涨跌的规律,通过国际原油市场的深度博弈来赚取利润。如果说石化双雄缺乏全球博弈的市场能力,对于国际油价波动的规律懵懂无知,那就不是成功的现代企业。
即使石化双雄没有博弈国际市场的能力,只能靠国内消费者来养活自己。那也要讲求起码的买卖公平,和消费者形成双赢的市场格局,而不是靠一厢情愿的涨价来霸王上弓,实现垄断支撑下的利润。薄利多销,是最庸常也最可行的经济学常识,连小摊小贩们都晓得这样的道理。在国内成品油市场,几乎是不堪一击的民营加油站都晓得用降价促销的方式来求得竞争语境下的市场化生存。石化双雄难道就不晓得这样的道理?何况,中国汽车销售量连续4个月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些以每月百万级增加的车主,可都是石化双雄的消费者,即使薄利,增加的利润也是可观的。石化双雄的“哭穷”又从何来?
说到底,石化双雄还是牢牢抓住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不放。因为按照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际原油价格在一定期限内上涨到某个幅度,国内成品油价格就要上涨。距离上一轮涨价已经将近2个月,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没有涨,这恐怕才是石化双雄“哭穷”的原因。但是,这个机制设定的市场原则不是无限制的,也要考虑到石化双雄的社会责任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正如基层油站所担心的那样,若上调幅度超过0.3元/升,可能会抑制需求。所以,石化双雄可不能被无节制的经济欲壑所绑架,涨价是一把双刃剑,搞不好也会伤了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