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剧团市场化生存的标本

(2009-05-18 05:53:59)
标签:

杂谈

本文为18日西安晚报专稿

 

全国有多少个县,就有多少个地方剧团。这些剧团在改革的狂潮中遭遇着相同的难题:身份面临着从事业到企业的尴尬,经费失去了财政奉养的保障,生存面临着市场化的挑战……周至县剧团既没有为严酷的市场所吞噬,更没有在市场中随波逐流,而是走出了一条市场化生存的活路。一个小小的县级剧团能够唱红陕甘宁,一年演出近800场戏,并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这是一个令人感佩的传奇,也为地方剧团起到了公共垂范效应。

  探寻周至县剧团市场化生存的轨迹,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该剧团能够红遍陕甘宁,靠的是沉下心来博弈市场,放下身段融入市场,强化管理顺应市场,推陈出新赢得市场,走入乡村深耕市场。这些都是很多红极一时的地方剧团所或缺的,他们要么因为留恋计划经济的铁饭碗而被逼仄于体制的边缘死角,要么因为在市场中彷徨游移而被市场淘汰。周至县剧团没有留恋曾经体制奉养的温存,既然是被“赶”下“海”,就毅然决然地和“铁饭碗”告别,开始了向市场要饭碗要发展的新路。因此,周至县剧团的市场化生存是自我颠覆也是创新求变。

  周至县剧团稳扎市场的切入点是其成功的保障。众所周知,从八百里秦川到甘肃、青海和新疆,西北地区的各级秦腔剧团不下百个。仅从剧团实力和演员名气看,周至县剧团根本不占优势。但它的市场切入点是明确的,更是明智的,它没有走繁华都市的这条“死路”,而走的是深入乡野农村的这条“活路”。因为城市已被现代流行的大众娱乐文化所围裹,古老的秦腔艺术在城市即使有些许市场,也会被来自省市一级的大剧团(院)和名家名角儿所垄断。只有在广大的乡野农村,秦腔艺术才有活力,才能激发乡村野老的娱乐共鸣,而农村零碎辛苦和没有多少收益的市场,又是很多县级剧团不屑一顾的。周至县剧团怎样才能盘活这条充满艰辛的市场之路?

  很简单。该剧团将大西北的村村落落都当成了自己的衣食父母,都看作是自己市场化生存的舞台。如他们推销自己的方式是派出“推销员”,熟记西北三省的每个乡村庙会,主动送戏上门。如该剧团深谙农民朋友的喜怒哀乐,还专门配合农村的红白喜事去演戏。据悉,目前这部分几乎占了该团1/3的业务量。

  这种深入基层,送戏到基层的做法,不仅仅是开拓了该剧团的演出市场,还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周至县剧团的艺术活力。艺术的审美,大俗大雅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过大俗的乡村艺术朴拙审美的熏染,周至县剧团在推陈出新的艺术创造上,在舞台布景和独家绝活的设置上,都升华至更高的层次。连演40场而不重戏,不仅很多县级剧团难以匹敌,就连不少市级、省级剧团也望尘莫及。而该剧团编排的一些贴近现实、寓教于乐的新剧目,在农村和业界反响都极大,切实做到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兼顾的雅俗共赏。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业界公认的中国戏曲的鼻祖。在地方戏曲日渐式微、演出市场萎缩的尴尬下,周至县剧团扎根农村的市场化生存为所有地方剧团标树了可资借鉴的标本。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下,源于民间的戏曲艺术也要找准自己的艺术坐标和定位。我们不仅需要像清代秦腔名家魏长生那样誉满京华,将秦腔艺术引入宫廷为京剧艺术提供艺术基因的历史传奇,更需要走入基层为大众服务同时适应市场化竞争的现代传奇。

  周至县剧团在市场中生动地完成了这个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