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5月1日燕赵都市报
不管广大国人心理上能否承受,地震都正在无可避免地成为映秀的一张“旅游名片”。游客绝大多数都是四川本地人,其中以成都人居多,也不乏外省人。村民老马坦言,对眼前的这番景象感到情绪复杂,他说他理解游客,可仍对平静生活被打扰的现状很不适应。步入映秀镇,活跃的“板房商业”让人常有恍惚之感。(4月30日《广州日报》)
映秀镇是去年四川大地震的重灾区,那个从山上飞来的巨石曾经在电视上震撼了亿万人的心灵,成了人间悲剧的象征,当然也激发起国人无限的爱心。现在,这个飞来巨石成为映秀镇的名片,被刻上了“5.12震中”的红色大字,成为纪念这场大地震的纪念碑。
但与此同时,这也招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巨石成为了旅游景点。旅游拉动了映秀镇独特的“地震经济”,带动了当地餐饮服务业的勃兴发展。应该说,悲剧已矣,人总是还要生活的,因此忘却过去,恢复社会经济属于正常之举。但是,由于那场惨剧距今尚不满周年,镇上每个家庭还都没从失去亲人的哀痛中恢复。所以,当外来的旅游者闯进这块忧伤的土地时,镇民们感到情绪复杂,平静生活被打扰,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我看来,这种复杂情绪让人同情。一方面,为了生存,当地民众不得不将悲戚和辛酸埋在心底,迎合旅游者的好奇心理去发展“地震经济”;另一方面,村民们又难抑对逝去亲人的负罪感。毕竟,逝去亲人的音容笑貌还时时萦绕于当地民众的脑髓心海,人们还处于渴望安静独处追怀亲人的心理倦怠期。所以,这样的“地震经济”的勃兴有些畸形,也充满了残忍。
旅游业是两情相悦的产业,即旅游者获得休闲感受,接待者得到旅游收入。但是就映秀镇的地震经济看,旅游者得到的休闲愉悦是建立在当地人无奈的痛苦之上的。说得难听一点,是旅游者带着好奇心去买灾区民众含泪的笑。对当地的民众而言,这样的经济之利是无法平复其心灵伤痛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民众无奈而又从事着“地震经济”的做法,也曝露了灾后重建的公共迷局。旅游者所热衷的,除了象征地震的那块飞来巨石,还有那去数千间的“板房奇观”。也就是说,地震灾难行将过去一年,重灾区的映秀镇居民尚未过上安居的正常生活,镇区民众依然局促于为救灾搭建的“板房”里。也可以说,是镇民们原生态的灾区生活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旅游者。难怪如此的“板房商业”让人常有恍惚之感。而这,也更增加了“地震经济”的讽喻意味:当年的爱心狂潮涛声不在,公共救助的执行力也似乎悄然停滞。这里的民生语境,似乎成了被遗忘的民生黑洞。也正因为公共救济的不振甚至是缺席,才导致了灾区民众搭建了“板房商业”的自救平台。就此而言,“地震经济”越是勃兴,就越是折射出当地民生的多艰来;“板房商业”越是繁荣昌盛,就会让人有袅袅不息的悲哀...
从中央到地方,都拨付了相当的灾后重建资金,人们期望通过公共救助的方式及早让映秀镇从“板房”生存的尴尬中实现安居,哪怕断了“板房商业”的财路。尤其在当前启动内需市场的情境下,民生工程建设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能不能从海量的投资规划中,拿出些微关怀一下灾区民众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