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3月18日深圳商报
中日版昆剧《牡丹亭》14日晚在苏州科文中心大剧院落幕。在苏州的两场演出均座无虚席,观众中不仅有苏州本地昆曲爱好者,还有大量来自上海乃至日本、欧美的戏迷,他们中大部分都是慕名前来,为的是一睹全剧的策划和主演,有着“日本梅兰芳”之称的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而坂东玉三郎在两场演出中惊艳登场,几乎倾倒了所有观众。15日的《东方早报》评之为“用男人的身体画出惊鸿一瞥”。
确然,坂东玉三郎是日本著名的歌舞伎女形(男旦)大师,已是花甲高龄。在中国京剧男旦全盛的时期几近消亡之后,日本歌舞伎的女形艺术却完整传承下来,本身就有值得中国戏曲艺术借鉴的要素。昆曲在中国,已有600年的历史,曾独霸中国戏坛230余年(1570-1800)。《红楼梦》里描绘的就是昆曲的戏剧场面。由于昆曲念白较雅,声腔细慢,太过阳春白雪,加之徽班进京,宫廷逐渐流行京腔(京剧),至乾隆末年昆曲已是式微衰落。
解放后,昆曲几斤消亡,但在总理关怀下,新排《十五贯》,从而有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戏坛佳话。近年来,全本昆曲《牡丹亭》有了数个本子,尤以上海昆曲院陈士争导演的最为著名,该版20余个小时,囊括了汤显祖原著中的每个情节每个字句,而且屡屡惊艳欧美日舞台。国内著名的京剧、昆曲名旦明生很多都在本戏中显范露角儿。可以说,凭藉一出《牡丹亭》,昆曲艺术的现代魅力挥洒得极为璀璨,而且具有全球的文化影响力。
坂东玉三郎登场《牡丹亭》,为昆曲艺术注入了更具特色的活力。因为中日文化系出一源,且坂东玉三郎是歌舞伎女形大家,中国京昆艺术又有男旦的传统。因此,坂东玉三郎饰演杜丽娘可谓是浑然天成,让观众既感受到异质艺术基因杂交而带来的惊异和新奇的审美效应,又体味到同源的东方文化水乳交融的亲切属性。这显然和张艺谋在紫禁城导演的中西杂糅的《图兰朵》以及在纽约大都会舞台上演的《秦始皇》截然不同,毕竟中西戏曲和歌剧的舞台融合只有场面上的震撼,观众瞧得只是热闹。但是坂东玉三郎只要上了杜丽娘的戏装,不说一句话,舞台上袅然一步,中国观众就会为其一颦一态而叫好。
坂东玉三郎在昆曲中的惊艳亮相,也为中国京剧、昆曲涵养男旦人才提供宝鉴。京剧男旦已是渐趋消亡,昆曲男旦更是绝无仅有,中国戏曲,反而是女生在越剧、黄梅戏等剧种成了传统。
就昆曲艺术而言,其“雅言”促使繁盛,让明清文人为之追捧,创造了一大批传统剧本;可是正因为其过于雅致,难以在红尘阶层引起共鸣,从而导致其衰弱。这种艺术的辩证,说明了昆曲艺术需要多维的剧本支持,也要雅俗共赏的市场支撑,更需要丰富多变的角色审美去招徕。上世纪初京剧誉满京华、风靡全国时,“四大名旦”颠覆性别的广告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戏曲艺术,有着自身的审美规律,就是要让观众感受到剧情的别致,角色的非同凡响,女生、男旦,就是强化艺术审美的形式之一。恰如坂东玉三郎所言,如果你选择做一名女形演员,就需要做这样的心理准备,其实可以把这些眼光当作好的元素看待,因为它意味着能吸引关注。这也意味着,真正的艺术家,在现实和舞台上的人生感悟是两极悖反的:现实中必须学会牺牲、学会忍耐,才能实现舞台上的成功。事实确实如此,作为戏曲舞台上的男旦,现实生活中极有可能被人误解和歧视,但这恰是作为艺术家所必须承受的人生代价。
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同样是一出《牡丹亭》则让昆曲流行全球。但必须指出,一个剧种的生存,绝非能靠一两出戏,也不是靠众多名角儿和世界顶级舞台的捧场。其生存之要,还是必须根植民间,让更多的观众喜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