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20日南方都市报、长江商报,有删节
带上一万斤橘子来上学,这不是天方夜谭。2月17日,记者从浙江传媒学院了解到,该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有一名大二学生,新学期带了一万斤橘子到杭州,打算将橘子的销售所得用来缴纳学费。(2月19日《中新网》)
恐怕,世上还没有带着万斤橘子抵学费的事情,这样的新闻因而就带有社会传奇的意味;明显,此事隐喻着去年橘子市场滞销的事实,从而就带来了橘农收入锐减的民生事实。由市场疲软到民生疲惫,由民生疲惫到橘农子弟拿不出学费,这一社会生态的传导链又勾画出橘农的辛酸来。
如果公众视野所及,仅仅是事件的传奇性,那就少了悲天悯人的人情关怀。观察此事的重点应该是该学子筹不到学费的艰辛和困难。如果县委书记凭藉权力之威都无法消融橘子滞销的市场坚冰,一个甫成年的大二学生推销万斤橘子当然是难以承受之重。须知,这名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无钱缴纳学费的情势下,可资救济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向学校申请缓缴、如通过银行贷款、私人借款等。此外,社会和学校在了解学生面临的难题后,也可以通过适当减免的方式。总之,绝不能让那万斤橘子成为学生艰难求学的无奈象征。
当然,对于这一事件,公众也许会有更多元的解读,如说明该学生想方设法不欠学费的诚信,如体现学生以物抵费的乡村淳朴等等。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将之视作该生是以聪明的行为艺术博取社会的同情,以反智的方式倒逼学校和社会解决其实际难题。但不管如何,该行为蕴含的传奇和辛酸都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思考。笔者宁愿期望这万斤橘子是该生策划的行为艺术的道具,果如此,这起私人事件就会演绎成为公共性的社会悲喜剧,抽象出更多的社会讽喻效应,成功地让公众审视到了“苦恼人的笑”的生活写真意义。
万斤橘子运到了杭州,再过一月橘子就会坏掉。这种现实的市场风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而这,恰恰是带来了耐人寻味的公共诘问:在这起事件已经成为社会新闻的情况下,社会、校方能无动于衷吗?在者,公众会不会抛却理性的市场判断,凭藉感性的道德同情去消化这万斤橘子?
相信此事不久就会有答案,而且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以喜剧终结。
但事情远没有完,因为类似万斤橘子的事件依然会在我们的公共空间上演,即社会弱势群体,在遭遇社会难题的情况下,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感动他人的行为艺术方式,以激活公共关怀的路径求得公共奥援和社会救济。而这种不是出现的感动传奇,更折射出一种社会性的辛酸来,即社会缺乏机制性的扶弱济贫模式,无法通过公共救济的方式将弱势群体的困难,使得弱势群体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这种弱势群体的自我救赎,往往有着令人侧目的另类属性,而这恰恰刺激了相关单位和公众的同情心,使解决问题的路径少了公共性规则性而多了激情性和随意性。
而单位和个人零星的慈善是远远不够的,解决社会问题依然要皈依于公民社会的坐标下去求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