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见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008-12-29 06:30:23)
标签:

杂谈


    教育部正式公布新制定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每学期都将安排6到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从小学5、6年级起,学生将接触到有关青春发育期的相关健康卫生知识。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课程,还将涉及避免婚前性行为等部分内容。(12月27日《京华时报》)  
    早在上世纪中叶,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在卫生教材上,不仅要有性教育这一章,还要求在讲课时要有大幅彩色男女性器官的挂图。 甚至在其病危时还一再嘱咐:一定要把青少年性卫生教育搞好。可是,长期以来,性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别说中小学课堂,就是大学生校园,科学的、系统的性教育也是缺失的一环。要么没有专业的教材,要么是在教材中简单带过,即便如此,老师教到这些“敏感”章节的时候,也是有意无意地让学生们自学。可以说,性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缺失,既是政策设计之失,也是教育体制的缺陷,更是传统文化心理的尴尬投射。
    得不到系统、全面、科学性教育的青少年,性知识的获取往往依赖低级黄色的书籍、影像制品来进行自我弥补性的畸形性启蒙。而这,也导致性罪错、性变态等性行为和性心理异常。据来自中国大学生的一些指标性调查,58.8%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赞同;87%的男生、62%的女生有过性压抑或性苦闷;甚至有女大学生认为:“没有日本AV,中国性教育是一片空白”。可见,大学时代再恶补性教育这一课,已经有些晚了。性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青春萌动期的中小学时期。
    现在,全国大多数的小学六年级学生都出现了青春期的典型性状,女生初潮的年龄已经从过去的平均13岁提前到现在的10-12岁。所以,在小学生们对于第二性征出现的心理困惑期,及时跟进科学的性启蒙十分必要。在我看来,教育部新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于将性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这诠释着象征和实质两个层面的意涵:从象征意义言,中国的性教育摆脱了传统历史文化的困扰和积习,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自我更新,不啻一种性健康的“德赛”启蒙;从实质意义讲,性教育的系统化、机制化,将彻底改变中国青少年性无知的情况,使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之路能够确保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且,性教育光明正大地走上中小学课堂,使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正面积极的性健康知识,避免了不良信息载体对中小学生的滋扰,无疑给青少年冲动懵懂的心灵构筑了一道抵御黄色淫秽内容的防火墙。所以,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既起到“堵”和“防”的作用,也起到“疏”和“导”的效用,是一种积极的体制性介入和公共性参与。
    世上最无知者,莫过于对于生命的懵懂无知。而性,是生命得以延续的自然本能手段,但人是社会的动物,对性不能仅仅止于动物性的本能理解,因此需要教育的有效引导,使性既符合人的生理本能,又契合社会法治和伦理道德的规范。因此,科学的性教育,其实也是一种负责任的生命意识教育。
    但是,这份写在纸上的性教育新规,关键是落实到位才有意义。而落实,一方面要有专业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还要有强化监管的力量去检查督促。尤其后者,如果没有有效的全过程监控监管机制,好的政策到了基层就完全变了味。在当前应试教育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这个性教育新规从纸上到落实的路似乎还很漫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