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半票新规为何难孚公意?

(2008-12-22 06:11:03)
标签:

杂谈

本文刊发于22日新京报、西安晚报、现代金报、重庆时报

    记者从北京各大火车站了解到,铁道部已下发《关于调整儿童票身高的通知》,对符合购买半价条件的儿童身高做出调整,由1.4米提高到了1.5米。目前,北京站和北京西站、北京南站等均已经更改了标高上限,并于今天开始执行新规定。(12月21日《京华时报》)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尴尬记忆,小时候随父母乘车,在拥挤的检票口都要被检票员在身高上验明正身,以确认是否可以享受免票或半票。有时难免会发生冲突,一边是检票员的呵斥,一边是孩子父母的喃喃:“这孩子才*岁,为啥不能半票?...” 这样的尴尬当下稍稍缓解,半票标准的儿童身高提高了10厘米。
    虽然来得迟缓了些,但铁路部门还是与时俱进了。不过,这个增高的10厘米,离人们的期望值还有不少距离。人们希望的是,让年龄作为儿童票价的标准才更科学。就此而言,这个铁路新规并不是针对民意进行的一步到位的改革,而是补丁式的调整,因而难孚公意。
    从国际通行规则而言,儿童票的订票标准就是以年龄为准。而且,我国儿童乘飞机的票价也以年龄为准。不和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对接,不科学也缺乏人文属性。从技术层面讲,在检票口量身高,容易造成拥堵,也会造成检票人员和乘客的冲突,影响铁路系统的检票效率和公众形象。按照年龄确定儿童票价,在买票时凭借身份证明即可解决,在检票时就省去了一道确认程序,因而也有利于铁路部门的管理。
    人们不明白,这样既有利于民意呼声又符合铁路管理的举措为何得不到铁路部门的认可?难道改革总是要踯躅前行而不能一步到位?在铁路部门无法回答这些公共诘问前,公众难免会有诸多联想。
    人们首先会想到铁路部门的惯性倨傲。“铁老大”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公众对其垄断加傲慢的生动阐释。铁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经营模式,让其不愁客源,不忧市场。这样的体制既缺乏主动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听不进公众的建议和呼声,因而和公众不是平等的市场契约关系,而是事实上的霸王合同。在此不对等的权利落差下,公众一旦买了火车票,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铁路。拥挤、无座、晚点,就成为经常的困扰,乘客面对权利打折也是无可奈何。因为长途出行,对一般人而言,铁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出行方式。更讽刺的是,在购票方面,公众也常常面临着一票难求的窘况。尤其在每年春运高峰期,“铁老大”傲慢和缺乏人性化服务的缺陷更是曝露无遗,成为人们诟病的焦点。一个垄断、倨傲、充满瑕疵的体制,在制度建设上是滞后的,在改革上是不彻底的,在人性化管理上是难尽人意的。
    不把乘客当成上帝,就会把自己当成上帝,而上帝是不会和人平等协商权利的,至多只是施以嗟来之食式的小恩小惠。回头再看提高10厘米的儿童半票标准,就是没有经过听证、没有听取公众意见、没有经过充分公共博弈的结果。这一结果是铁路部门说了算,然后再强加于公众。别说这样的善意新规不合民意期待,即使是观众十分满意,在程序上也缺乏公众参与的一环。
    每到春运时节,铁路部门总会成为全社会聚焦的靶标。客观地说,铁路体制机制上的瑕疵,还不是人们批评的核心。人们关注的是铁路部门对待乘客的态度是否坦率真诚,采取的举措是否公开公正,落实的力度是否扎实到位,改革的步伐是否坚实稳健。如果说,一些滞后多年的陈规陋习没有彻底更新、一步到位,而是琵琶遮面、踯躅而行,公众当然心意难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