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品油降价适得其时

(2008-12-19 07:49:10)
标签:

杂谈

本文刊于12月19日西安晚报、新京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今年12月19日零时起,将汽油零售价每升下调0.91元,柴油零售价每升下调1.08元。
     千呼万唤,国内成品油价格终于降下来了,这也验证了有关方面油价一定要降的说法。按照发改委的解释,上述成品油价格调整已含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的因素,2009年1月1日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方案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水平不提高。这就意味着,2009年1月1日后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每升降了1.7元(汽油)。应该说,这是既符合市场规律又契合民意期待的结果。
    中国消费者,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对于成品油市场的波动异常灵敏。一方面,人们早就晓得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到了40美元左右徘徊的低位;另一方面,消费者更清楚欧佩克(OPEC)刚刚作出了大幅减产(日减220万桶)以提升国际原油价格的决定。更重要的是,中国老百姓对于欧美成品油价格低于中国的信息早已捻熟。近日更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油价目前每升3元(汽油)较为合适。考虑到上述因素,国内成品油价格再不降的话,已经超过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心理耐受底线。
    事实上,也许这轮成品油降价有相当的市场保留,在降价幅度上决策者预留了一定的空间。但不得不指出,这轮降价释放出来的信号是积极的,尤其是给公众传递除了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基本原则。中国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接轨是总的市场趋势,但是又必须考虑到中国油企的生产成本和供求关系。所以,中国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原油价格是间接接轨,而非风吹草动式的直接涟漪效应。也可以这么说,在国际油价和国内成品油价格之间,存在一个政策性的调控节流阀。这个节流阀的作用造成了中国油价相对于国际油价的缓释滞后性,但也起到了国家有序监控,充分兼顾多方利益的良苦用心。
    降价总比不降好!降,就是市场博弈基础上的全社会的共识。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往往强调的是市场降价的量化结果,但是只要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能够固定下来,执行下去。对于这个次优的量化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以93号汽油为例,每升降价0.91元,降价后的油价大约在5元前左右,如果是私车拥有者,每月节省费用约在百元左右,这已经是不错的利好。  
    从近期观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势下,通缩的趋势是国际性的,工业品和能源价格的下调惯性是客观存在。即使欧佩克(OPEC)大幅减产,国际油价也不可能迅速升高至60美元每桶。国际油价在40-60美元间徘徊应该有段时日。而这个区间的原油价格,对于中国的油企而言,抛开各种税费和成本,应该还有利润空间。在此情势下,如何形成符合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这利益的成品油价格,决策者还要精细调研,慎重决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