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廉大白菜隐喻的民生经济学
(2008-12-09 07:21:49)
今年入冬以来,郑州几大蔬菜批发市场的大白菜批发价0.12元,明显低于去年。尽管如此,本报还是不断接到菜农来电称大白菜滞销,连菜贩子都不来。昨日下午,记者赶到商丘市夏邑县大白菜种植较为集中的王集乡彭庄。
(12月8日《大河报》)
大白菜一斤1毛2,算是很便宜了。这个价格,和计划经济时代冬储大白菜的北京价格大抵相同。然而就是这个超廉价格,依然卖不出去,以已经形成白菜产业链的河南夏邑为例,某菜农就抱怨,今年菜价4分钱一斤都无人问津,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即使卖出去,一亩地毛收入不过300元左右,除却肥料种子投入,已经是大大折本,而且还不算投入的血汗工本。不仅河南如此,山东青岛和新疆的大白菜也都遭遇到了“论亩贱卖”的尴尬市场走势。这个冬天,菜农们注定血本无归。
让菜农们流汗又流泪的市场链条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菜农们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运输成本高企让南方城市舍远求近,导致北方大白菜供过于求,价格走低。而运输成本高企的主因在于油价居高不下、过路费太多和管理费负担过重以及损耗等问题。显然,一颗普通的大白菜联系着复杂的市场博弈,隐喻出牵一发动全身的民生经济学效应。
按照价格、成本、供求等因素进行符合最大利润的营销,当然是符合逻辑的市场选择。但是,这种“合理”似乎指契合了经济学理论上的流转,使中间商获取了自由选择的营销之利,而对于和民生直接关联的起点(菜农)和终点(消费者)却成了市场风险的承受者。前者(菜农)承受者低价卖出或卖不出去的风险,是第一大受害者;后者(消费者)则承担着“菜篮子”价高的困扰。归结到一点,还是民生多艰。
然而,不管是亚当.斯密笃重“看不见的手”和凯恩斯强调“看的见的手”,市场经济无论作为一种实体经济还是学科,最终都需要民生福祉去检验和评价。所以,和谐的市场经济学在笔者看来就是民生经济学。否则,吃穿住用的价格指数就不会纳入CPI,在CPI回落到“奔四”时代之前,国家也不会三番五次地实施价格调控和补助。所以,民生经济学不是枯燥的理论术语和经营推演,而是公权力在市场上对攸关民生利益的一点一滴上去心去考量,通过政策设计去影响和调节市场偏差,使市场沿着有序合理的市场轨迹前行。无论是大白菜卖不出去这样的微观民生,还是关于刺激内需的宏大战略计划,政府之于市场,应该发挥出最积极的监管作用,即“该出手时就出手”。
滴水见阳,大白菜隐喻的民生经济学实质上反映的不是农村菜农或城市“菜篮子”的尴尬,而是曝露了整个市场系统的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形成市场联动机制,该降就降,运输成本也会降下来,北方的大白菜就会随着顺畅的市场流通而南下,就不会出现卖不出去甚至烂在地里的困窘。同理,南方城市的居民们亦可享受到价格低廉的大白菜。事实是,成品油降价的预期至今仍不明朗,而随着新的税费改革方案的出台,成品油价格维持现状已经成为趋势。笔者绝非反对成品油税费改革,只是说明,市场经济是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决策者的政策设计要和市场变化的节奏同步。否则,政策的滞后就会带来市场的走偏,让民生强咽无奈的苦果。
无论北方南方,冬储“菜篮子”都是民生大事。为了民生,总不能眼看着大白菜烂在地里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