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被用人单位招聘“调戏”后,他们发现还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靠谱。然而,百万雄师都想挤过独木桥谈何容易,除少数幸运儿,更多人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11月30日《信息时报》)
   
“国考”的独木桥有多窄?下面的数字会说话:平均竞争比例为78:1,最高竞争比例4584:1,淘汰率达98.7%...再具体一些,是77.5万人将争夺1.35万个国家公务员职位。至笔者截稿时,考过的人都说难。如此景象,让人想起当年李白的轶事,对于蜀道之难,喜欢游历的他嗟叹:难于上青天;对于仕途之路,李白却是无限乐观: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的“国考”者的命运,整个翻了过来,对于自然之路,考生们有无限自由,但是对于未来饭碗,尤其是仕途的饭碗,要想捧得,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如此景象,都直指就业形势的严峻。事实上,这70余万“国考”者,不及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的10分之一。往届没有就业者加上应届毕业生,事实上已有千万之众。这些天子骄子生不逢时,一毕业就遇到经济不景气,遭遇就业难题。考研、国考、甚至去卖猪肉,这些都是大学生们面对就业窘境时的条件反射之举。所以,窄窄的“国考”独木桥上,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生态的真实投射。除了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折射大学生们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紧张。但不管如何,这也是积极择业观的体现。
   
在此情势下,嘲弄大学生们择业时的功利是缺乏人情味的。只要大学生们面对复杂社会不退却,积极求职,无论是求高还是低就,成人社会都应该给予他们同情、关怀和鼓励。他们“国考”,社会应该支持;他们去卖猪肉去做小贩甚至去做农民,社会也应该支持...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方式,只要是法律许可,他们都是负责任的劳动者。反而,对于那些怨天尤人,好逸恶劳,准备做啃老族的“天子骄子们”,家庭不可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温室”。否则,他们的意志会被消磨,他们的知识会老化,他们的能力会消蚀,他们最终会成为被社会淘汰的温吞青蛙。     
   
所以,走出去为生存而搏击的大学生们是勇士,哪怕他们在狭窄的“国考”独木桥上落水,哪怕他们成为劳其筋骨的底层“蓝领”,社会大学的人生历练就能使他们的知识催化成能力,就能使他们变成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是积极择业的好处。挫折是磨难,也是财富,直面挫折去择业,终会博得业精于勤的收获。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斯洛说,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积极择业就是直面忧患,也是为了“自我实现”。
   
既然社会无法为甫出校门的子弟兵们提供理想就业的康庄大道,就不要做笑看大学生们拥挤就业独木桥的看客。一些用人单位更不可趁火打劫,盲目提高用人门槛,更不要趁乱策划哗众取宠的招聘噱头,拿大学生们做娱乐的道具去广而告之。这些残忍的社会操作,是缺乏道德情怀的冷酷无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