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11月29日西安晚报
经济不景气就业艰难,一度令人唏嘘的“北大才子卖猪肉”,眼下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所接受。近日,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店年薪8万聘15名“猪肉荣”,竟引来包括中大、华工在内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对于这个颇具噱头的招聘,很多网友直指猪肉店哗众取宠、炮制假新闻打广告,更担心众研究生被糊弄。但不管外界反应如何,招聘昨日已进入“四面”阶段,30名研究生猪肉佬据称将于下周三前后上岗。(11月28日《信息时报》)
   
有图为证,算不得假新闻;即使是假新闻,也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反讽标本。没有人戴着有色眼镜歧视“猪肉荣”的职业,但是1500名硕士争抢着去竞聘这个职位,当然制造了“人咬狗”的惊天新闻。
   
硕士怎么说也算是准高级的人才吧,就业形势再紧张,也不至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饭碗。如果就这么将所学专业随手一丢,岂不是家庭和教育的失败。早知如此,何不早就去做屠夫卖肉佬?此外,术业有专攻,社会有分野。卖肉佬是个没有多少知识含量的岗位,一般打工者就能称职。1500位硕士和低端打工者去抢食,不仅无助于舒缓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反而造成了低端劳务市场的紊乱。
   
如此乱象,绝非硕士生们愿意低就,希望到最底层的工作岗位去“锻炼”,而是被8-10万的高薪所诱惑,是重赏之下的勇夫自荐(贱)。不管招聘者出于什么目的,对高等教育都形成了一种嘲弄式的赎买,带来了一种娱乐加讽刺的社会另类效应。
   
公众犹记,当北大毕业生因为职业难觅而卖猪肉和糖葫芦的时候,公众舆论是一片大哗,相关政府机构则忙着给他们找饭碗。在笔者看来,个别高校毕业生离心出专业就业大军是正常的现象,公众和组织没有必要给他们就业特权。同理,如果大批硕士生集体有意识地到低端行业去从业,有关方面则不能大撒把地旁观。毕竟,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对社会正常运转架构的颠覆。如果这种不正常的职业流动和颠覆又是纯粹功利性的选择,就更不值得提倡。社会公器、公共舆论有必要采取行动去矫正这样的行为。
   
也许有人会以所谓的就业自由去支持一众硕士生们的扎堆求职,也许有人会以娱乐的心态去旁观招聘者的营销策略。但是,市场经济不仅仅是自由和多元,更讲求规则和秩序。百业兴旺、各司其职、人尽其才、专业对口,既是社会有序运转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个体价值最大化的个性诉求。如果各职业间的平台坐标紊乱,就会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熵增”现象,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提升了社会和谐的难度。
   
更吊诡的是,在大学生们本着高薪一哄而上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30名研究生上岗,按照年薪8万元计,也要240万元。在CPI居高的时候,猪肉的市场利润也高不到那里去。现在猪肉价格走低,这家连锁店要卖多少头猪才能支出240万的年薪?这笔帐算不清楚,说得尖刻一点,这些高智商的硕士生们就是“猪脑子”。显然,被高薪冲昏头脑的硕士生们远不如旁观的网友们聪明----“这种广告妙极了——不花钱,效益大。可惜吹破了牛皮。”(一广西网友)另一名河南网友则这么总结:“一、该公司有炒作嫌疑;二、这些硕士很可能被糊弄;三、这些硕士愿意卖肉,也许做其他体面工作真的做不来,各得其所吧。”
   
总之,硕士高薪卖猪肉更像是个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制造的是违逆社会常态的反讽标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