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时尚的反家庭暴力行为艺术秀
(2008-11-27 07:44:46)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下午2时,浦东新区大拇指广场,50名身着白色婚纱的美丽“新娘”却个个板着脸,一脸严肃地向路过的女性分发篮中的小礼物,包括象征喜庆的花生、桂圆、莲子、红枣,礼物上还捆绑了一张折叠小卡片,写着“隐藏的回忆行为表演”,打开卡片,红色“恐惧”二字便映入眼帘。(11月26日《东方早报》)
婚纱、新娘、喜庆、礼物、恐怖、表演,一系列不同意涵的词汇汇合在一起,在大上海串联起一幕街头的“隐藏的回忆行为表演”。这,原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的行为艺术表演。在公众看来,这样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且充满文化时尚气息,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传统呆板的公益宣传要高明许多。所以,这样富有创意的公益策划具有现实的导向意义。
从形式上讲,包括公益宣传在内。传统的模式要么是以开会的方式进行政策宣讲,或通过大众媒体途径进行公共传播。当然,传统的宣传也会走上街头,如以街头展板、横幅、传单的方式。但是,这些宣传方式过于泛滥,就激发不起公众的新鲜感,公共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而言,如果是以上述传统的宣传方式进行,并不会吸引公众太多的主义。但是以行为艺术的方式进行,就产生了一种惊异性的公共效应,带来了“人咬狗”式的新闻价值。宣传形式的新颖,由于一条传导链,将公众和宣传内容串联起来,使公益宣传效果产生了额外的附加值。
从内容上讲,家庭暴力乃是一个全球性的现实课题。但是,家庭暴力具有极深的隐蔽性,而且也还不仅仅指身体上的暴力,还包括精神上的冷暴力。据全国妇联权益部部长蒋月娥介绍,随着80后一代逐渐进入婚姻年龄,家庭暴力又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出现在这一代中的家庭暴力更多的表现为精神和心灵的冷暴力行为,比如言语精神摧残、经济控制等。(见11月26日《京华时报》)家庭暴力的这种隐蔽性,往往使受害者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法治的救济,使受害者的肉体和精神长期遭受痛苦的压抑,导致家庭悲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和谐社会当然不安定。而“隐藏的回忆行为表演”,恰恰揭示了现代家庭暴力的根本属性,唤醒了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记忆,促使其从“恐怖”的忍耐中解放出来,利用社会救助和法治途径为自己维权。可以说,这种行为艺术是以娱乐和教化的双重模式,给予破解家庭暴力的鲜活解药。
多元时代,形形色色的行为艺术并不鲜见。但是前卫的艺术家们,展露身体的目的很多是为了制造公共噱头,哗众取宠,所以此类行为艺术往往招致公共争议。但是以唯美的行为艺术宣传公益活动,也会造成公共关注,但这种关注是正面的。笔者以为,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反家庭暴力,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一种良性尝试,反映了大众文化从单纯娱乐升华至社会问题的新水平。在中国构建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亟需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产业的升级、法治的完善和管理的转型,还有社会文化的提升。
所以,行为艺术反家庭暴力的意义,不仅是对公益宣传的导向,也给中国多元文化语境标树了可资镜鉴的标本。古老的转型的中国,需要现代的艺术的时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蝶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