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11月23日西安晚报、晶报(有删节)
岳阳为整治部门违法违规行为自制“暗访揭短片”,企业主面对相关部门领导却无人敢当面质问。这是一次尴尬的面对面:政府职能单位与企业主面对面,政府职能单位与本单位被摄入暗访镜头中的“丑事”面对面……
面对镜头中自己单位被曝光的“劣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们坐立不安,羞愧不已。在暗访时愤愤不平的企业主们,面对齐齐到位的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却无人敢当面质问,集体失语。目睹此情景,岳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康代四表情凝重,话语痛心:这沉默,是一种悲哀。(11月22日《潇湘晨报》)
以偷拍整顿吏治的方式并不新鲜,以往各地也都尝试过类似的手段。但效果如何呢?实践表明,被偷拍者往往成为“运动式整风”的倒霉蛋儿,谁摊上无非是走走过场做个检查,唯此而已。而整顿风潮一过,偷拍行动就戛然而止。机关作风,公共吏治依然回复到懒散邋遢的惯性状态。就此而言,偷拍式整顿也非公共治理的有效手段,只是让舆论兴奋一阵公众谈论一番官员老实一段的浅表式治理而已,是次优的行政举措。
虽然岳阳市被曝光的官员们“坐立不安”、“羞愧不已”,但是这样的羞愧能维持多久值得怀疑。因为,阶段式偷拍不过是上另领导的短线行为,这样的监督和整顿成不了规矩方圆。只有将公共管理纳入常态化管理的制度路径才有意义。
约束官员的制度性举措可谓多矣,党纪国法、制度规定、行为规范、作业流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关乎德、能、勤、绩、廉的各项考核也宛若紧箍咒时时让官员自省自觉。只要将这些制度落实到位,形成对公职人员行之有效的他律网络,这就是最好的整顿吏治的灵丹妙药。而且,这些制度都是现代法治情境下普世的准则,公开、透明、责权利制约有序。放着良好的制度不去激活,反而采取短效隐秘带有封建人治色彩的惩治去羞辱官员,不啻于抱着“金饭碗去讨饭”,是很懵懂的公共管理模式。
更重要的是,偷拍阶段式整顿吏治还有侵害官员名誉权之嫌。虽然官员是公仆,但是官员同样也是人,作为公职人员,其违反工作纪律自有单位制度进行处罚,其胡乱作为不依法行政也有公开的法治去矫治。但是不走常态化的制度性管理,反而采取偷拍惩戒的形式去威慑,说明制度性建设被空置,流于形式。不去抓制度性建设和机制性管理,而采取秘密跟踪偷拍和羞辱官员的方式去整顿吏治,其实是笔走偏锋,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更重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约束的惩罚有着外延和内涵上的基本规定:一是不能逾越法治,二是不能构成对被管理者基本人权的侵犯。遍寻相关法律,实难发现这种偷拍示丑的惩罚预警方式,它显然是一种“私法行为”。这种以不合法的公共管理思想去矫正一些管理失范行为,是以错纠错,难以达到涤清吏治作风的目的。
现代公共治理,最基础的原则是人权至上、法治第一。官员是人,也会犯错误,也有人权。对有行政缺失的官员而言,矫治其错误的应该是制度而非其上级,如果采取以人治人的模式而不靠常态化的制度,那是人治而非法治。人治当然不能确保人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