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20日西安晚报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昨日表示,国内成品油将肯定降价,但不会建立与国际油价联动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同时,酝酿多年的燃油税也将很快开征。(11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费改税是老话题,且不谈它。成品油降不降,才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发改委官员的宣示,给了进入寒冬季节的车主们一些可预见的愿景。但是,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降价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成品油市场依然不够明朗。车主们也处于一种焦灼不安的市场期待中。
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成品油不降的火气都撒到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石油巨头身上。尤其在国内民营加油站顺应市场走势小幅降价的时候。事实上,两大石油巨头也很冤枉,因为面对市场的竞争,居高不下的油价对其也并非利好。但是,两大石油巨头只有极少的价格裁量权,成品油价格的最终决定权还在发改委那里。
而对发改委而言,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定价机制也存在着传导性和逻辑性。金融危机之前,国际油价畸高,国内成品油价格和国际油价严重倒挂。此外,两大油企的下游炼油企业也是亏损严重。所以,高企时代的油价和国内油气的亏损存在着滞后性,国内油价不可能和国际油价的涨跌完全同步。一句话,国内油价要兼顾市场和国家、油企和消费者各方利益的和谐与平衡。
不过,国际油价迫降至55美元左右,而且下滑的趋势还在继续。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美国,油价已比国内油价低了三分之一。这就形成了中国低收入高油价的影响民生的价格倒挂。从民生的利益言,既然国内油价笃定要降,早降要比晚降降好,而且要一步到位地降。即使现在不降,也希望有关方面公开不降的理由。如根据高油价时代的滞后效应,公布国内油企的市场成本,并据此设定出国际油价的常量标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油价降到80美元每桶,国内外油价的倒挂因素就不复存在。考虑到国际油价低于80美元运行已经有一段时间,国家油价逆势攀升的可能性暂时没有,成品油价格机制随市场波动的时机正当其时。据权威分析师估计,现在国内汽油价格相比国际汽油价格每吨高出2000元,柴油高出800元。这给企业带来了调价空间。这个空间有多大,抛开各种成本因素,汽油每吨降低1000元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反应太过迟滞,错过市场预期和民生期待,导致民怨不说,其实也会给国内油企带来倒逼性的利润萎缩。因为油价超过消费者的市场承受度,集体性的市场观望不是没有可能。从目前的情势看,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消费者加半箱甚至更少油的情况。这既表现了消费者对成品油降价的高度期待,也蕴含着一种不确定的心理焦虑,也导致油站销售量降低,利润减少。
如果成品油价格不合市场的预期,市场的双刃剑效应在成品油市场上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市场局面。
眼下经济不景气,普通民众已经感受到凛冽经济的寒风给现实生活的影响。能源价格下降,也算是坏事中的好事。此时,按照市场规律理顺成品油价格机制,其实符合各方利益。延展开来,和成品油价相关的利益主体不仅是油企和消费者,也包括中国的汽车工业。油价降低,就会刺刺激汽车市场的消费,拉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会提振钢铁工业和一些汽车零配件等下游企业的活力。就此而言,油价吻合市场机制,攸关刺激内需市场和牵动全产业链条的大计。
故而,市场经济时代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宏观、中观和微观各层面的利益最大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