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稿,勿载
17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独家专访中国国防部外事办主任钱利华的报道。钱利华认为:“即使有一天中国拥有了一艘航母,也与别的国家不同,我们不会将其用于推行全球部署或全球影响力。”美、德、法、日、印等国主流媒体纷纷猜测,似乎中国将要建造航母。这种炒作向来有之,在2007年“两会”期间,美国甚至声称中国已造出航母。当时中国国防科工委则予以澄清:“中国具备制造航空母舰的能力,但具体什么时候制造目前还没有定。”
针对海外的喧嚣,中国的态度意味深长----中国有能力建造航母,中国有航母很正常,中国不会改变现有的全球战略部署。笔者以为,中国的航母战略含糊中有笃定,蕴含着进退自如。
从进的角度讲,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强国,马上就要进位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中国拥有自己的航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二,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拥有航母更能有效地维护海洋权益。其三,在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从发展中国的情况看,印度、巴西甚至泰国都拥有航母。没有航母,似乎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也不相称。其四,中国已从内陆国家转型到海洋贸易型国家。2008年的中国贸易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为维护贸易安全和能源安全,中国必须有足够海军力量作为后盾。航母,是最有效的护卫手段。其五,在亚太区域美日澳军事同盟对华形成遏制环链以及美军动辄用航母群巡弋台湾海峡来威胁台海关系的情势下,中国拥有航母也是为确保亚太区域军事平衡。这是利己利人的常态军事博弈,也是中国军事防御和威慑战略的明智抉择。
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在全球地位的彰显,也使得中国担负越来越多的全球责任。不排除和相关大国联合展开海上军事行动的可能,没有航母作为后盾,中国海军的远洋军事能力就得不到提升。而且,近年来中国也逐渐改变了既往韬光养晦的对外战略。胡锦涛主席去年就明确提出要“建设强大人民海军”的要求。此外,从今年的珠海航展也可以看出,中国对于展示自己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变得越来越自信,不在遮遮掩掩。一个由内向转向外向,一个由“黄色文明”蝶变为“蓝色文明”的现代国家,拥有航母也算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象征。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宝鉴历史的传统。“汉唐”和“康乾”两个盛世都表明,强大的中国不仅仅是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还要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撑。2005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曾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该文虽是警示美国不要重蹈开封覆辙,但在中国人的心头,却有着更为酸楚的历史点滴。“两宋”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典范,至今被一些知识分子所推崇。但重文偃武的结果却是积贫积弱而被异族欺凌、灭亡。历史告诉现实,也镜鉴未来,海洋文明时代的中国,没有航母会成为制约中国和平崛起的短板。
从退的角度讲,中国不造航母的理由也是充分的。中国具有内陆国家的传统,军事建设向以陆军为主,海空军辅助之。此外,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没有跨洋作战的野心,属于进攻型的航空母舰作用难以发挥。尤进者,航母造价奇高,维修费用昂贵。中国不愿意在这上面耗费太多的资源。加之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和周边邻国有海岛主权争议,拥有航母也容易造成区域内国家的忌惮。
所以,造不造航母,何时拥有航母,那是中国的内政,是中国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战略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