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有媒体记者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官方网站获悉,在近日该机构公布的“进口食品、化妆品不合格名单”中,“澳优”奶粉被检出对婴幼儿危害极大的阪崎肠杆菌,数量达8.6吨。这一消息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各路媒体纷纷聚焦当地市场上的澳优奶粉,市场的反应之快让人难以招架。
更重要的是这一消息对国人的心理造成的严重恐慌和深度焦虑----在三鹿和其他国内一线品牌集体陷入“三聚氰胺恐怖”时,国人对于国产奶粉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面对嗷嗷待哺的婴孩,洋奶粉成为妈妈们最后的选择。澳优被曝染菌,无疑击垮了奶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天下奶粉真的一般糟?
正在奶业市场掀起新一轮的信任危机之际,澳优乳业紧急辟谣,声称进入中国市场的奶粉“安全合格”、请消费者放心使用。国家质检总局、湖南检验检疫局以及各地工商局也纷纷出面澄清,还澳优奶粉以清白。国家质检总局明确表示:“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的进口奶粉,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消费者可通过正常渠道购买,放心使用。”
48小时,原本纯洁无邪的知名品牌澳优,在中国市场遭受了从污名又被正名的尴尬历程。澳优何以被忽悠?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解释,完全是媒体的误读。今年6月,澳优乳品有限公司进口的一批奶粉确实被检出阪岐肠杆菌呈阳性,但是当即就做了退运处理,并未进入国内市场,企业也对此给与了积极配合。但是有关媒体没有全面说明国家已经依法处理的不合格产品信息,而是断章取义地制造澳优有菌的新闻,才造成了市场的紊乱和消费者的恐慌。须知,中国奶业市场已是风声鹤唳,媒体有意无意对澳优的污名,直使得奶业市场陷入难以遏制的极度深寒。纵然监管方辟谣涤情,也无法消毒公众对澳优的误解。搜诸网络,对澳优奶粉将信将疑的信息还大量存在。
在信息闭塞的时代,三人就能成虎,颠倒黑白,更遑论在信息爆炸时代?所以,媒体偏激一呼,自然会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制造一边倒的舆论,利用国内奶业市场被三聚氰胺污染的道德弱势,使澳优成为奶业市场的牺牲品。
好在澳优刚刚被汹涌的口水淹没就被监管方给捞救了出来,只是呛了几口水。但是这场乌龙闹剧却也留下了多维的反思空间。
首先,作为公共良心的媒体应该秉承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原则。在引用和报道监管部门的公共信息时,应该传递给公众全面的信息,了解事件的真相,而不能做哗众取宠的“标题党”误导公众,制造公共噱头。从澳优被忽悠的情况看,某些媒体事实上造成了违逆市场原则和职业道德的公共危机。在这场危机中,澳优是最大的受害者,监管方则消耗了公信力和不必要的公共成本。如果说苛政猛于虎,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和信息污染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大敌。
其次,警醒公众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其实,只要公众到质检总局的网站去核实一下,就会发现澳优比窦娥还冤。可是,人们懒得去挪动鼠标去点击真相,却习惯于盲从听信似是而非的媒体报道。从众心理害了澳优,也汇聚成集体无意识的道德狂潮,冲垮了理性的市场平台,最终结果是人人自危,对市场产生怀疑主义的情绪。这就要求愈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愈是要睁大明辨是非的慧眼,不盲从迷信,做个明白人。这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
其三,还要摒弃掉讳莫如深的民族劣根心理。在国内奶业集体蹀躞的时候,我们确乎应该脸红,不该护短。但不能不承认,国人在骨子里还有一种讳疾忌医的死要面子心理。譬如以发现洋品牌的质量问题来做心理补偿,言外之意是老外的产品也好不到哪儿去。在我看来,澳优或许就是被这种心理弄出来的倒霉蛋儿。这像不像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全球化时代,产品或有源产地标记,但其消费链条早就模糊了国界。无论哪种产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以狭隘的民族自爱心理标尺去度量市场,很可笑也很愚蠢。
澳优被忽悠,扰乱的是市场,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如此乌龙闹剧,不可再次上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