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10月29日佛山日报
10月27日,微软中国客户端产品商业市场总监林聪悟接受采访,就日前国家版权局的正式表态做出回应,暗示未来微软产品价格在国内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10月28日《新华网》)
微软暗示其软件产品价格在华还有下降空间,意味着现有的价格存在着垄断利润。这是微软祭出“黑屏”反盗版利剑之后,对中国版权局发出商榷声音之后的回应。对于微软产品价格的质疑,并非中国消费者首次提出,在美国在欧洲在世界各地,微软一直面临着反垄断的调查。也可以说,是微软垄断的恶因结出了盗版的恶果。也正因为如此,看似正义之剑在握的微软不得不缓颊服软。
在中国消费者看来,既然微软承诺了价格上的问题,那就应该迅疾纠正,用理性的市场行动来回馈中国消费者。笔者作为反知识产权的公职人员,当然晓得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但凡事都有因果关系,而且知识产权是通过全球性的市场途径来实现的。所以,知识产权保护又不仅仅是个非黑即白的简单问题,而又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内部诱因。以微软为例,全球几乎所有的电脑都是选撷的WINDOUWS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微软的市场垄断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判断其是否垄断的关键要素还是看起市场价格,以微软的这两款软件分析,动辄数千元一套,在中国都已经赶上电脑的价格了。在电脑硬件已经普及为公共工具的时候,辅助性的电脑软件却是天价,悬殊的价格比当然属于垄断。另一个证据是,微软软件产品实行全球统一价格机制,使得在华销售的软件价格相对于美国要高出许多倍。这就变相地造成了微软在发展中国家的定价策略具有歧视性和掠夺性。
讽刺的是,在欧美各国,针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一直未有停歇,而且微软屡屡遭受市场制裁。至今欧盟对微软已经实施了16.8亿欧元的反垄断罚款。对此,美国计算机及通信产业协会(CCIA)是支持欧盟的行动的。而微软的前后CEO比尔.盖茨和鲍尔默都曾遭遇过欧美民间强烈呛声的“暴力”。在中国,比尔.盖茨是个神祗一样的人物,中国政府也从未对微软展开过调查。反而常常被美国政府和微软当做盗版调查的主要目标。微软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境遇,也说明微软在华的市场垄断较之西方更加肆无忌惮。
盗版当然无理,但中国的盗版和微软的价格垄断有着割舍不断的因果关系。最庸常的市场逻辑就是,当一件产品价格为天价时,消费者可以选择放弃;当一件产品消费不起而又不得不消费时,消费者连选择放弃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当然只能钻这个产品的漏洞。吊诡的是,微软产品的漏洞如筛子一般,打补丁升级都堵绝不了。在微软市场垄断的逼迫之下,在微软产品的漏洞诱惑之下,盗版盛行就成了市场应对垄断的自然出口。
所以,在我看来,盗版与垄断均非道德问题而是市场问题。垄断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盗版是为了消费便宜。如果说将垄断语境下的反盗版进行道德拔高,并赋以法治上的正义和必然,那是一种强梁武断的逻辑。因此,化解垄断和盗版的难题,终究还是通过市场途径来解决。首先,是微软放弃垄断市场地位,将高企的软件产品降至合理的消费价格水平。在此前提下的反盗版才具有市场理性和合理合法合情。其次,在微软不放弃垄断市场地位的情势下,中国像欧盟国家那样启动对微软的反垄断调查,通过行政手段矫正微软的垄断行为。在此情势下的反盗版也合乎理性。
总之,垄断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之间,既是市场契约的互动合作者,又是矛盾的博弈者。这不,在公众呛声和版权局介入下,微软有价格“服软”的表现。不过,微软和中国版权监管方以及消费者的博弈还刚刚起步,反盗版和反垄断是个长期的市场过程。在此过程中,市场才是最终的裁判者。
微软“服软”并不算完,要有实际的市场行动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