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签约网络是明智的市场选择
(2008-10-28 08:07:51)
标签:
杂谈 |
盛大专稿
22日,起点中文网宣布获第7届茅盾文学奖21部入围作品的网络转播权。同日,该网站计划与国内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家合作,海岩、郭敬明等18位作家的最新作品也将亮相起点中文网。以新作加盟起点中文网的18位作家分别是,海岩、都梁、周梅森、兰晓龙、郭敬明、天下霸唱、宁财神、饶雪漫、慕容雪村、当年明月、沧月、陈彤、赵玫、艾米、虹影、春树、陈凯歌、严歌苓。此次签约的18名作家的作品均是其最新作品。(10月23日《光明网》)
茅盾文学奖热辣上网,最具畅销气质的作家签约网络。中国文学,从体制内观望和留恋墨香时代到融入网络,是个进步。文学是人学,必须有读者,必须以文化产品的方式通过市场途径来实现。否则,无人问津的书籍只能是没有意义的故纸堆。现实的尴尬是,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时代主流。在不久前结束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参展产品中30%以上为数字化产品;预计到2018年,全球电子图书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图书。不久前,《纽约杂志》甚至以《终结》为题,直言电子书已将传统出版业逼到了日薄西山的尽头。也就是说,出版界的市场已经被整体平移到了网络。作为出版业分支的文学作品,未来的载体也主要是网络。
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要求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与时俱进。起点中文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讯息,从策划30省市作协主席的网络写作大赛到签约18作家和转播矛盾文学奖,它适时地给作家们提供了一个文学拥抱网络的平台,而且在此平台上整合了不同类型的作家。联姻也好,尝试也罢,作家需要的就是体验,就是从新的体验里捕捉灵感。“躲在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作家融入现代生活广度和深度,探寻作品流传的管道途径,必须要到网络里找答案。须知,从体制内的文件流转,办公自动化再到网上交易,所有主流和先进的生活方式都是在网络上流转的。对所有的作家而言,自谓不懂网络、不识打字、轻亵网络写作代表不了文雅和崇高,而是颟顸和无知。
但中国作家长期栖息于国家奉养的体制中,享受着专业作家的待遇,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否契合市场要求并没有多少意识。正如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专家宫尾正树所言,中国的专业作家体制处于一种不可思议的矛盾状态---远离市场困扰似乎可以进行理想的纯文学创作;但是囿于体制又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写作。终了,专业作家或被枯竭了灵感,成为附庸体制的经营帮闲;或胶柱了思维,成为宣传工具的点缀。两相比较,市场化下的作家创作更多元,文风更自由,思想更丰厚,审美更多维。作家的人生也更丰富多彩,升华为经典的可能性也更大。看看诺贝尔获奖名录,看看欧美文坛风头劲足的当红作家,即可晓得市场提升文学品质的现实属性。
其实,中国近20年走红的畅销的颇受争议的作家,如王小波、王朔、70后、80后、90后作家们,还不都是游离于体制之外活跃于市场之中?尤其韩寒、郭敬明、当年明月等,更是网络集聚了其人脉人气,然后从虚拟世界抢占实体出版市场,成为畅销文学的幸运儿。可见,中国体制内的传统作家们错过了市场经济国家18、19世纪就开始的文学拥抱市场的机会,现代的中国文学新锐们却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方面和其他国家的作家们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功劳,要使自己的作品有人气有市场全球化,就不能忽略网络这个无尽的虚拟空间。因为中国有网民2.1亿,且以每年近亿的速度递增,他们是文学消费的主体。任何文学作品,先要得到他们在网上的认可,实体出版的市场效益和文化传播效果才能彰显出来。所以,聪明的作家联姻网络,和有影响的专业文学网站达成市场契约,先在网上赚足点击率,然后曲线到实体的出版市场再求发行量,不啻明智选择。
自古卖文卖字不为庸俗而是大雅,再清高的作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洛阳纸贵,畅销市场。现代文学作品更是大众化的文化产品。网上挣点击聚人气赚稿费,为实体发行做营销,何乐而不为?在西方,作家们的市场意识是天生的,由现实世界延伸至网络市场,是无障碍的自然准入。中国作家,尤其是体制内的,亟需的就是摒弃掉精英固执和长期形成的书呆子气,迎接文学网络时代的市场考验。
可以肯定地说,在电子化阅读成为主流的情景下,未来网络文学肯定是被纳入诺贝尔文学奖的视野的。所以,触网不仅仅牵涉到文学的市场化,也攸关文学价值的全球化的权威认证。作家们现在不入网,将来就会被时代淘汰了。起点中文网为入网的作家们提供了一个虚拟市场操作的文学新起点,签约的作家们既可以检验作品的畅销指数,又可以和网站利润分成,坐享市场之利。
拥抱网络,作家们还迟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