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反应太过迟钝
(2008-10-25 08:15:32)
标签:
杂谈 |
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反应太过迟钝
24日欧佩克将召开会议商讨减产应对油价下跌。国际油价昨天继续下跌,并持续在66美元/桶的平台徘徊。7月以来的暴跌一举使国内成品油零售价低于国际的状态反转。目前,美国普通汽油零售价已低于北京,而在综合考虑养路费等情况后,两地汽油零售价已基本一致。(10月24日《京华时报》)
66美元每桶,这和2007年6月份的国际油价持平。国际原油从66元每桶到147元每桶,用了13个月;从此高位回落到66元,这一轮回只用了3个月。从油价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看得出国际油价对于市场的反应对敏感。但是国际油价的传导作用到了国内,却又一下子麻木不仁起来,连起码的条件反射都没有。
上一轮全国性的成品油涨价已经过去了4个月,这期间正好赶上国际油价的直线下降。但是国内油价持续坚挺,以最普通的93号汽油计,全国价格都在6.25左右。汽车喝油比人吃油还要贵,而这两个指标恰恰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PPI和CPI。从8月到9月,都是PPI处于增幅高点,CPI持续在“奔四”范围内下调。PPI和CPI的倒挂,毕竟预设着宏观经济运行的不正常。利用市场杠杆促进两者传导,稀释倒挂压力,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势下具有市场理性和安慰民生的双重效应。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全球性投资萎缩,需求减少,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也会随之降低,传导至中国,更多的工业产品也会降下来。PPI和CPI的平衡是市场趋势。
以成品油价格为例,既然国际油价降了下来,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也会循着市场的脉搏驿动,而不能人为地维持高价。CPI缓降带来的通胀压力减少,是PPI随势稳降的合理原因,而非提升工业品价格的理由。有人说,国际成品油价格降到80美元左右,国内外油价的倒挂就不复存在。现在国际油价已经跌落至66美元,而且下降的趋势还在惯性延续,两大石油巨头以国内外油价倒挂而向国家“哭穷”要补贴和市场涨价的理由已经没有了说服力,国内成品油价格为何不随市场降价?
如果说这种最初的市场迟钝只是让消费者疑惑不解的话,美国汽油零售价低于北京的市场信息则让公众失去了耐心。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美国油价和中国油价持平都充满了不合逻辑的市场诡异,更遑论比北京的油价低了。按两大石油巨头的说法,中国成品油市场的需求在降低。言外之意是,成品油市场需求降低带来的亏损应该由维持高油价来补偿,即由消费者来埋单。
这当然难孚众意。在国际油价高企时代,两大油企上有国家财政补贴,下有普通消费者分担成本。总之,消费者才是两大油企的上帝。市场经济是平等的契约经济,如果说让消费者总是承担市场风险,这样的契约就坏了规则,变了味。遗憾的是,公众对修改规则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因为成品油的市场机制构建于利益偏向的垄断基础之上。
尽管如此,公众对于不合规则的市场迟钝并非无所作为,既可以通过舆论管道发出呐喊的声音,也可以通过减少成品油消费的行动来应对。前者,可使两大油企陷入社会责任有亏的漩涡;后者,则使成品油市场需求更为萎缩。总之,维持高油价的垄断性固执,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双刃剑”,伤了消费者,也伤了自己,是一种颟顸的市场行为。
越是在金融危机时代,市场主体更需要基础的市场理性启蒙----顺市场而为,明智;逆市场而动,愚蠢。
后一篇:学者遭遇暴力背后的话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