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版《清明上河图》荒腔走板

(2008-09-05 06:10:05)
标签:

杂谈

本文刊发于9月5日深圳商报

你能想像《清明上河图》用音乐谱出吗?9月10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音乐版的《清明上河图》,胡琴演奏家宋飞将为众人揭开答案。

  胡琴演绎《清明上河图》,就有人敢这么想这么做。据悉,作曲家史有志历时五年完成这部音画作品,由胡琴演奏家宋飞领弓,用二胡、坠胡、高胡、中胡等系列胡琴演绎《清明上河图》中的《商队图》、《田园图》等十五个主题画面。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首都东京汴梁的繁华城市面貌和市井风情。这段历史的风情,已经定格为不朽的艺术经典。音乐确实能够穿透岁月尘埃,捕捉到东京梦华的点点滴滴,但那是音乐唤起的审美神游,是想像式的通感。譬如《汉宫秋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都是音乐在先,凝成的影像在后。而且音符灌进每个人的耳朵,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不一样的影像,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意境和趣味。趣味不同,审美的意境也就大异其趣。

  胡琴版《清明上河图》则不然,是先有经典名画,才有胡琴音乐。人们赏析胡琴乐,就会产生审美上的两层阻滞:一是品读音乐的同时就会想着像不像那卷固化的名画;二是有画的框框,关闭了听众遐想深思的闸门。戴着镣铐的音符和旋律固然优美流畅,也少了多维意境和跌宕起伏。

  所以,这样跨越时空的“画配音”可以视作现代艺术家的创新尝试,但这样的创新也会带来艺术贬值的风险。毕竟,《清明上河图》是近千年被确认的经典,和今人的突发奇想在价值上是不匹配的,在审美上是不合辙的,胡琴之音对经典的演绎也难免荒腔走板。  

  也许是为了增加河南地方的特色,作曲家在这部胡琴演奏的音画作品中还融进了河南豫剧等多种地方戏曲的元素,如《花木兰》、《抬花轿》等,这更是画蛇添足。按清代李调元《剧话》的研究,豫剧由弦索演变而来,形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比《清明上河图》不知晚了多少年。而且,《清明上河图》时的东京汴梁是全国的首都,画上的市井风情代表是京都文化,甚至是12世纪领先全球的城市风情。那种风情在当时是时尚流行的代表,过去流行的时尚现在是经典、是古董,哪能用现代俗不可耐的民间音乐去点缀?果真如此那就是以大俗装扮大雅,让人笑掉大牙。

  《清明山河图》是难得的国宝,真品只有一件,无论如何都不能胡乱包装和打扮。这和历史人物还不一样,死则死矣,加之历史典籍本来就蒙上了很多褒贬,迷糊了很多历史真相。所以,现代人尽可以通过戏说的方式进行艺术演绎,甚至“恶搞”,尚能满足公众大众化的娱乐趣味。《清明上河图》就不行,现代赝品印刷得再精美,还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冒牌货。因为其艺术经典的本质就是惟一性,任何附加的外挂,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不仅起不到增色的效果,反而使其大煞风景。就像这出胡琴版的《清明上河图》一样,给它配上再好听的音乐,也是荒腔走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