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餐厅的告示称:“Zapata‘s墨西哥餐厅不欢迎妓女,如果你是一个妓女,请努力克制自己不要进入本餐厅及花园,也不要在大门口流连徘徊;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身份,请向保安救助——他们非常友善。”(6月19日《环球时报》)
这段看似文雅内敛的告示其实蕴含着太多的无耻和阴险:妓女,不仅是个普世的污名化职业,而且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更兼有讳莫如深的禁忌性词汇。因为禁忌,公共意义上的“无”和现实意义上的“有”使得某些特殊群体绝无丝毫的法治和道德空间。但这家餐厅决然挑战社会禁忌将没有道德和法治生活空间的“妓女”作为歧视对象,旨在让公共评议以无可奈何的方式缄口默言---若有人批评餐厅作法,批评的人就会陷入替法律上不存在道德上有污点的人声张权利。而权利离开法律是没有说服力的。设置如此的逻辑范式,不是阴险是什么?
不仅是阴险,我看更重要的是这家企业抵触了基础的道德底线。笔者不惮于跳开这家餐厅的阴险圈套,直面诘问:作为市场化操作的主体,有何权利给人的权利套上污名化的职业行头?表象上的道德洁癖恰恰忽略了恕道的道德宽容,而使该餐厅陷入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同样的歧视性人性恶怪圈。
吊诡的是,这家餐厅的“告示”宣示的社会另类效应还不仅如此,可能隐藏着商业利益的“大尾巴炒作”目的。炒作者,无非有两种,一是王婆卖瓜时自夸,这种寻常的商业广告太过陈旧;一种就是以哗众取宠的另类语言或行为艺术或激发公众好奇、愤怒来表现自己。这种激活公众审丑趣味的商业操作在多元时代并不罕见,搜诸互联网络,形形色色的这类“恶搞”几乎壅塞了虚拟空间。所以,笔者相信“妓女不得入内”的商业告示不过就是一个广告策划,一个滥用多元自由和商业准则的东施效颦行为。
在道德底线上玩弄危险的商业游戏,在方正的法治平台上把玩利己的擦边之球,放纵倨傲的人性拿特定群体去歧视获取畸形的快感...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法治惩罚、道德谴责和人性忏悔之中。这不是什么好玩的商业游戏,也许这个商业炒作会给餐厅迎来社会关注和暂时虚名,但看看公众关注的眼眸,里面不是赞赏而是嘲弄。至于炒作得来的名声,也无非是浪涌般骂名而已。
市场经济给予每一个市场主体弄潮市场的莫大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无限的,而是法治和道德双重约束下的有序经济。因此,依法经营,秉承规则,才是市场主体应有的现代企业素养。而从自我修养的角度言,节制从来都是美德。遗憾的是,沪上这家餐厅的作为,一张另类的告示已然宣告了它“法将不法,德将不德”的社会效应。究其根本,还是其仅仅考虑市场逐利而忽略社会责任所致。因为只有确实社会责任的企业,才会采取不合法治道德常规的策划文化去制造另类的商业噱头。
玩火者必自焚,这是必然的结果。相信“妓女不得入内”的告示掀起阵阵公共涟漪之后,这家餐厅的命运会变得多舛---或被监管部门勒令限期改正,或被淹没于公共呛声的口水而变得门可罗雀。不管如何,这个画蛇添足的商业噱头只会使其经营带来负面影响,绝不会勃兴其生意。不信,等着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