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6月16日深圳商报、西安晚报、新闻出版报
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确定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汉字书法、元宵节、木活字印刷技术、武术、象棋、围棋、传统中医药文化、珠算、藏族服饰、维吾尔族赛乃姆等。(6月15日《东方早报》)
这些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冠以“非物质”,足以隐喻了这些浸透进我们思想深处的文化因子没有功利属性。而没有功利属性的遗产,也往往会被后人无意识摒弃,而摒弃文化的结果又具有滞后效应,当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机体发现不适的时候,才蓦然警醒我们患上了文化基因缺陷症。这并非危言耸听,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一些土著民族被迫为白人文化所同化的百年之后,发掘自己的归属感怅然若失。纵然澳加官方道歉,很多土著人丢失的民族文化是无法重拾了。再如新加坡,这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在上世纪中叶全盘西化,英语和西方价值观成为官方和精英推崇主导。然进入新的世纪,新加坡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文化沙漠”的尴尬,故而现在新加坡政府通过搭中国顺风车的方式掀起华语华文运动重塑华人主体文化。新加坡媒体近来也发起了连番的传统文化和混血文化的讨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对混血文化的困扰。
这些教训,都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鉴。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来神秘,其实就是古来相传的生活方式,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独特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应该说是以国家权力给这些“文化遗产”上了强制保险。但是仅仅写在纸上是不够的,因为写在纸上的东西如果没有具体的保护,这些“遗产”要么在尘封的历史中“遗失”,即如张衡地动仪、毕昇活字印刷术那样只以片言只语存于历史记载而没有实物和翔实资料一样。古往今来,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佚于历史中的比比皆是。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写在纸上,甚至立法保护只是实现了恪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化途经,还需升华到全民记载心里并以实际行动薪火相传。以传统节日论,春节、中秋、端午纳入法定,全民放假,这样的传统文化就会和时代对接,变成年轻人接受的生活方式。相反,如果这些传统节日仅仅是被国家名录或法律典籍写在纸上,而没有现实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的载体,写得再多,规范得再严密,也是乏人气的。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钱谷融语),文化其实就是“人化”而非字纸化。依次类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若有一帮作者读者,民间音乐若有现实存在的舞台形成演奏者和欣赏者鼓瑟和鸣的知音意境(传统舞蹈、戏剧、曲艺等也是如此),民间的才会真正根植民间,形成时空延续的文化活水。遗憾的是,现代人对某些非物质文化有着厚今薄古的歧见,如现代医学和某些精英人士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偏见,甚至发出废除中医的偏激言论。如现代人对传统手工艺术和民俗的嘲笑,将其视作不合时宜的“老土”等等。这些现代人的倨傲和偏见,当然只会使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散失。
值得一提的是,纳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现代人传承下去,还需要物质层面的保障。即国家除了制度性的规范,还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公共财政支持,培养非物质文化传统的团队,使这些团队实业化职业化,并将其地位提升至和现代时尚文化从业者同等的地位才行。还是那句老话,只有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现实的生活方式时,这些文化遗产才能焕发出活力,才有薪火相传的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