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展经济何必非要贴上文化的标签

(2008-04-15 04:43:47)
标签:

杂谈


   4 月8日,宜都市市委书记宋文豹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洗脚也是种文化”,鼓励市民消费,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此话一出,立刻在与会者中引起争议。(4月14日《长江商报》)
    毫不矫情地说,这个市委书记敢言的风格很是让人钦佩。“洗脚”在现实的语境中总是充满着暧昧的意味,所以鲜少公权力挺这一行当。这个市委书记在全市公开会议上号召全市大力发展“洗脚”,鼓励市民消费,将之视为拉动内需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市场灵药,勇气着实可嘉。
事实上,如果当地却有洗脚业繁盛的传统,而且当地洗脚房依法经营,不存龌龊,说其拉动内需,发展第三产业,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构筑在法治基础上的任何一种产业都可能带来政府的财税之利,民间的财富增值和吸纳就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不过让人稍感意外的是,这位市委书记在强调“洗脚”的产业功能时,却给这个行当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在公众看来,这实在有些画蛇添足——一者,这无非是在重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调,反而淡化了“洗脚”服务业的经济属性;二者,所谓洗脚文化,固然有中医理论零星半点的理论支持,但这些理论是否得到现代医学科学的验证值得怀疑。没有实证科学检测的“文化”不是“伪文化”就是“玄文化”;三者,公众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书记给“洗脚”贴上文化标签或具有掩盖这个行当名声不好的深意。这种美化式的遮掩不仅曝露了市委书记对这个行当是否纯洁合法的不太自信,更使公众对这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龌龊因素充满无限联想。
    更何况,宜都市地处中部,老百姓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并不高,在家洗脚就可以。期冀他们到洗脚房洗脚,这种高消费如何消受得起。所以,市委书记寄望本地百姓洗脚的苦心固然可鉴,但“市民出去坐下人力三轮车,吃些烤羊肉串、去洗脚房洗脚健身,内需就自然拉动了。”确乎有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之嫌,要不书记话音未落,会场上也不会荡漾起一阵哄笑声。
    众所周知,各地洗脚房里,流连忘返的都是何种人物---有钱的,有权的,养生的......这部分人群决定了洗脚行当属于特定的消费行业,是不具普遍消费意义的。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到专业洗脚店去洗脚,要么背负着“穷烧”的公共讪笑,要么被人道德腹诽。总之,要使洗脚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砥柱中流,真的好难。
    这种窘境,决定了洗脚业即便附庸上风雅的文化,也对激活其市场动力毫无助益。因为消费与文化的结缘是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而非人为耦合。强扭的瓜儿不甜,洗脚披着文化的马甲也未必合身。事实上,如果当地洗脚业产值已占第三产业相当比重,在周边地区颇有影响,市委书记在决策时当然可以将洗脚业做大做强。而这种适合本地发展的市场经济决策,也没有必要在文化的名义下进行。
    开放、前卫,固然是决策者可贵的品质,但决策并非一个人的博弈游戏,而是攸关一个地区和公众民生的现实福祉。所以,开放、前卫和本地实际相结合才能变成又好又快的生产力。
    靠洗脚能否文化出第三产业的大发展,这是个有搞笑的命题。公共决策不是创意策划,容不得哗众取宠的风险要素干扰;务实的决策者还是放弃洗脚的文化,脚踏实地地发展为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