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的《左右》终于揭开了市场的盖头。4月1日首映日,上海、深圳、成都、重庆、徐州院线的场场见面会几乎爆满,观众口碑良好,而4月1日单天票房就接近20万,破了王小帅之前的所有电影纪录。但这部文艺片真的“左右”了市场?小帅从《黄金罗盘》、《国家宝藏》、《史前一万年》、《见龙卸甲》等大片的围堵中能够分得一杯羹,与其说是杀开市场的血路,不如说是观众的同情和好奇所致。
《左右》在柏林捧得银熊,并不能吸引中国观众的热情。因为从第五代张艺谋和陈凯歌始,到欧洲捧“金熊”夺“金狮”已成惯性。观众也有了习惯性思维:越是夺奖,越是票房毒药。尤其是第六代导演,他们不仅一直在效颦前辈张陈1990年代之前的海外获奖之路,始终破不了市场和票房的那层艺术之“茧”。以近三年的第六代导演的欧洲大奖影片观之,王小帅导演的《青红》(2005年戛纳评委会奖影片),票房300万元;贾樟柯的《三峡好人》(2006年威尼斯金狮奖影片),票房仅有可怜的100万元;王全安《图雅的婚事》(2007年柏林金熊影片),票房不过200万元……所以,小帅的这个“银熊”不但不能助益其票房,反而使票房更糟。
小帅为了避免《左右》重蹈小成本“文艺路线”的覆辙,在《左右》没有公映之前就放出狠话:“票房不好便封镜”。如此破釜沉舟倒让观众和媒体觉得好奇----一向以自我为主心的第六代们何以如此悲壮?公众由好奇到同情,《左右》才出人意料地汇聚起难得的人气。不过,《左右》总共不过50多个拷贝,只能采取选择多厅影院放映,而且场次也集中在上午和下午。这样的票房能维持多长依然值得怀疑。
虽然看过的都说好,来自新浪网的调查也显示有75%的观众喜欢《左右》。但《左右》从基因里并没有突破“文艺品”的巢臼:剧情依然残酷,小人物的命运似乎永远黯淡,场景和故事依旧沿着线性单维的方向流转,丰富多彩的世界似乎还是和老谢(《左右》人物)和他的女人隔膜。当然,剧中的故事也有突破,多了爱和宽容,老谢的爱情表白也让人感觉到一丝温暖。整体感觉,《左右》的文艺基因朝着生活的真实渐变了一些,但还没有实现故事性、传奇性、娱乐性的根本突变。
小帅的聪明在于,这一次他不再像剧中的人物那样懵懂和自我,而懂得用市场炒作来推销《左右》。除了封镜的破釜沉舟,他的宣传路线也很到位。在上海,《左右》选择了走进大学,最大限度地唤醒大学生对文艺品天然的欣赏趣味;在深圳,《左右》和企业合作,刻意以世俗的都市商业特质屏蔽过于文艺化的影片主题;在成都,则利用原型阎英来炒作成社会娱乐事件...如此等等,都使公众充满了好奇。这些眼花缭乱的市场操作,也是第六代导演们以往避之不及的。
尽管如此,相较于贾樟柯的孤芳自赏和张元的自暴自弃,王小帅能够从纯文艺的围城中找到了市场突围之路,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左右》虽然还残存着和商业娱乐不相兼容的因素,但小帅较之“第六代导演”们明显少了如许的流弊:一是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但又搞不懂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真谛的模糊意识;二是“第六代导演”的艺术实践和现实语境严重脱钩;三是“第六代导演”的孤傲无知:自认前卫,但是面对汹汹然的大众文化浪潮,面对观众娱乐至上的需求,却退缩为胆怯内向和离群索居的情感沉思者;四是集体无意识的获奖情结。和票房和市场难以兼容,他们的历史地位就难逃如此宿命——天才而又是垮掉的一代。
希望票房意识苏醒的《左右》种下深耕市场的种子,生根发芽,使中国电影的未来---文化、市场一个都不能少。更希望小帅能够超越张陈,使中国电影在市场化和国际化上有更多的空间。
本文发表于4月8日深圳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