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拉开帷幕,驴象两党激战正酣。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共和党内的朱利安尼和罗尼姆退出,共和党的麦凯恩明显将获得党内提名。倒是民主党这边的希拉里和奥巴马之战,日前依然处于焦灼状态。在“超级星期二”之后,奥巴马后劲充足,代表票数反超希拉里。权威人士认为,这一难分难解的情势估计要持续数周乃至数月,直到最后阶段才见分晓。由于2008年民主党极有可能夺回白宫,因此这场“半决赛”可谓提前上演的美国大选决赛。
有趣的是,在驴象两党相争的过程中,美国华裔的从政热情表达出如许的特点。一方面在美300万华裔以往一样,基本上维持着倾向民主党的政治传统;另一方面,共和党也对华裔展开了可圈可点的公关行动。更重要的是,在希拉里和奥巴马之争的焦点战中,美国华裔几乎一边倒支持希拉里。这种支持在去年3月份开始就表现出了端倪,而希拉里的竞选班子也表达出亲近华人的姿态。鼠年春节,希拉里亲自向华人拜年,对于华人所关心的移民、教育、医疗卫生、老残等民生经济方面的诉求也有清晰的政策举措。华裔更希望,在希拉里上台之后,希望有华人入阁,使华人参政的政治局面再上层楼。更重要的是,希拉里的对华政策也浮出水面,基本沿袭克林顿时代对华友好的主线。
相比希拉里,奥巴马的拥趸则是美国本土年轻人,他以布什总统遗留下的反恐烂摊子作为现实批驳的政治平台,肯尼迪的后继者自居。他是以理想主义的年轻偶像姿态,向美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宣示变革旧秩序的重要性。在多次演说中,奥巴马都在说着与肯尼迪相似的话,为使国家重新运转起来,充满活力,就需要新人去对付新问题和迎接新机遇。
由于美国面临着后反恐时代所形成的困局,加之奥巴马在撤并伊拉克问题上态度坚决,因此美国人或更追求肯尼迪时代的改革魅力重现。因此,就变革这个主旋而言,美国人宁愿选择奥巴马。而希拉里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和振兴经济的宏图,可能会被新一代美国人认为思维老旧。
在此情势下,美国华人是否押错了宝呢?
表面看去,确实有这个趋势。众所周知,美国大选是金钱的竞争。曾有数据显示,竞选州长、市长或议员,参选门槛就要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美元。而在华盛顿和纽约两州,一个参议员的席位就要花费2000万美元之巨。所以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将此象称为“民主的大拍卖”、“用金钱购买权力”。从目前的态势看,奥巴马从“超级星期二”之后开始发力,并且在一周之内就募得300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且有美国娱乐界人士的张力宣传,因此政治后劲十足。相比奥巴马,希拉里已经到了倒贴资金应付宣战的尴尬拮据阶段。虽然更换了竞选主管,然则要维持强大的竞选宣传攻势,没有支持者的强力资金挹注看来是不行的。
而且,美国政治带有强烈的势利性,一些财团或利益团体一旦看到某人竞选走弱,就会撤台走人。就此而言,希拉里能否和奥巴马血拼到底,并非她的政治主张,而是她有没有丰裕的政治资金。
不过,即使大多数华人倾心的希拉里败下阵来,华人在政治上并不会失分。
一是在美华裔选民较少,而且投票率低,因此集中力量投于一个候选人更能体现华人声音。据纽约市华裔议员刘醇逸(JohnC.Liu)介绍,美国3亿人口中,亚裔选民人口已超过600万,华裔近300万。美国人口普查局在2006年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全美亚裔选民登记率只有53%,实际投票率仅为31%,比全美平均投票率低了约10%。可以说,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是美国总统大选中的旁观者。早在2000年和2004年大选时,前特拉华州副州长吴仙标就创立了所谓的“80/20促进会”,就是集中力量投一个候选人的票,这个候选人就是民主党候选人。因为民主党关注中产阶级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华人较少巨富,故而政治立场倾向民主党在所难免。
二是在美华裔也实现了政治立场选撷的多元化。在美300万华裔,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立场并不一致。而这种天然的政治分野,恰恰达到了在美犹太人自觉分散政治立场支持不同政党的事实效果。早在2004年大选时,美国克莱蒙研究所的研究员汤本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不应该押一个宝,应该学习犹太裔,押双宝。犹太裔人数并不比华裔多很多,但无论是支持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团体,都有犹太裔的力量。”
有趣的是,虽然美国华裔政治立场倾向民主党,布什政府却任命了最多的华人官员。在其第一任期内就任名了近百名华人高官。因此,华裔在美国的两党政治中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少数族群力量。
从目前的两党候选人初选分析,驴象两党对华人都不敢小觑。以民主党为例,奥巴马本人虽不如希拉里那样重视华裔选票,但在希拉里影响下也对华人社区表现出了足够关注,譬如在鼠年到华人社会拜年,通过媒体向华人拜年等,奥巴马也有华裔亚裔后援团体,譬如陈焕瑛女士就担任加州支持奥巴马竞选总统委员会,以及北加州亚裔支持奥巴马竞选总统委员会副主席。更重要的是,奥巴马在加拿大甚至还有一个华裔妹夫,可以说也有华人渊源。
故而,华人而言,关键在于政治参与,彰显在美话语权。至于是谁胜出,2008年谁入主白宫,都是次要的了。
本文刊于2月20日加拿大环球华报http://www.gcpnews.com/articles/2008-02-20/C1165_20415.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