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月30日南方都市报.社论批评
南国广州,此时本来应是一片春意的花市季节。突忽而来的雪灾确实让南国民众始料不及,纵然有“全国春运看广东,广东春运看广州。而这次能挺过去吗?”的追问亦可理解。笔者以为,自然灾害天气对广州的突袭,乃是升华羊城公共执行力的一次良好契机。
早在2006年,广州人均GDP就已超过1.1万美元,使之成为内地第一个跨入现代化门槛的城市。不过,仅仅物质上的现代化是不够的,还需要城市人文环境的蝶变升华。这个人文环境,包括公共政策的亲民和开放程度,包括公共治理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包括对外来人口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等。春运旅客滞留广州,等于给物质上迈入现代化的广州出了一个公共治理语境下的人文课题,就看广州能不能顺利求解,给予滞留乘客和全国民众一个满意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这些滞留乘客,大抵都是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外地打工者,广州作为作为广东省的生活城市,也有义务给予这些为广东经济做出贡献的外地打工者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全国民众都在观望,也都在暗施援手,但是如何疏散和安置这些滞留乘客,就看广州如何做了。作为南中国最具代表的城市,其公共执行力如何,也将成为考核中国城市的样板和标本。
人们喜悦地看到,广州市已经启动最高级别的应急预案,并有序地对滞留顾客进行转移,确保给予所有旅客遮风避雨的生活空间,让其吃好住好。而且,广州市府也发出了让滞留乘客在穗过年的倡议,广州媒体也一体发出了我们众志成城的声音,广州市民也表现出支持政府临时举措,开始掀起自发的慈善捐助活动。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广州市公共治理效率、效能、亲民的能力。人们对于南中国第一都市广州的包容、亲民有了新的认识。
由于全国14省区受灾,近8000万群众受困于灾情煎熬。因此,铁道部调车南进的远水解不了京广南线尤其是广州的“近渴”,被延误的火车一下子还“跑”不起来。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广州要有中期作战,赈灾自救的打算。因而,广州市当前最大的任务是消化接纳越来越多的滞留乘客。笔者以为,依靠单纯的转移,凭籍封闭过街天桥和开放地铁站临时安置滞留乘客并非长久之策。因为这些地方均为人流汹涌的公共场所,秩序不好维护,容易导致拥挤、卫生都公共安全风险。因此,广州市的公共应急预案仍需升级,不仅应急期限应该延长,而且还要形成系统的组织机构。尽快开放广州的各地展览场馆,必要时开放部分大中学校教室,给予滞留乘客相对舒适的环境保障。必要的交通管制,及时的财政奥援,迅捷的医疗服务等等都要跟上,使所有滞留旅客在此期间绝无生活之忧和思想顾虑。
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滞留乘客大量滞留广州,看似坏事,也是好事。俗话说:不经历风雨,那能见彩虹?面对雪灾天气,面对滞留乘客。广州,就看你的了!
前一篇:林丹砸拍:毁了规则,坏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