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西安晚报
“河北工业大学在考试的前一天(2008年1月6日)下午发布内部通知,凡是不交学费的贫困生,一律不能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10日,一封学生网友的求助帖出现在网络上。河北工业大学昨日证实该校曾出台此通知,并称该校目前不交学费的学生有一千多人,占8%,欠费近两千万。(1月12日《新京报》)
教与学,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可是,“欠学费就停考”却将教与学变成了二元对立的矛盾面,归结为市场化的合同契约关系。这种威逼加功利的异化,不仅伤及了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折损了贫困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对高教扶贫机制的戕害。
对于贫困学生分担的学费问题,从教育部、各级地方政府和高校每年都会郑重承诺,即通过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勤工俭学等多种手段保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因而,具体到河工大,贫困学生的学费不应该成为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该承担一部分救助贫困生的责任(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另一方面是和相关金融机构达成贷学金协议,由金融机构贷款给学生支付学费。因而,学生欠费,主观上似是学生责任;但客观上则和和学生无涉,而是该校没有按照有关政策构筑多维助学体系所致。以贷学金为例,是学校帮助在校学生中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提供的无息贷款,由学校负责发放和催还。从逻辑上看,这家学校并没有实行贷学金制度,因为贷学金还款基本上是在学生毕业找到工作之后才去还款。所以,贫困学生欠下学费,是学校失职所致。
遗憾的是,学校采取了将责任转移到学生身上的错误做法,不仅造成了学生对学校的反感,也使国家助学政策的现实善意在学生心里彻底幻灭。目前,该校已经笼罩着一种悲观主义的厌学情绪,如一位学生就表示,既然错过考试铁定留级,索性找到工作就退学。
只要这家学校意识不到学生欠费的根源所在,不去弥补自己失职而遗留下来的政策漏洞,以“停考”倒逼学生缴费的威慑就起不到任何效果,只会导致教与学更为严重的对立。延伸开来,还会滋生尾大不掉的连锁恶果----“停考”导致学生留级或不能毕业,这不仅造成学生欠费的“雪球效应”,还会对学生未来就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涟漪效应振荡波及,形成的舆论风潮会让这家学校的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
显然,“欠学费就停考”绝非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牵一发动全局的社会公共事件。在公共民意的拷问下,这家学校还存在着权利滥用的嫌疑。考之现有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所谓“亲学费就停考”的规定,这就意味着该校的作为纯粹是自作主张。如果被停考的学生诉上法庭,学校败诉无疑。学校滥权,乃是高校校园最大的讽刺。高校校园,不单是知识上授业解惑,更是现代法治理念和公民社会权利义务的“传道”。学校利字当头,罔顾教学相长,滥权逼迫学生,已是身教的沦丧,学生身处这样的语境,孵化成才已是不切实际的奢望。
“欠学费就停考”是惩罚教育的遗存,还有市场功利的贵恙,这些都和素质教育的目的不相兼容。尤进者,此事也折射着当前高校助学的难题---惠及所有贫困生的助学机制还不完善。举一反三,类似高校失职却拿学生出气的霸王逻辑并非个别。人们期冀,成熟的助学机制应该普惠到每一个贫困学生。
就河工大而言,当务之急是放弃“停考”做法,落实助学政策,这才是理智、稳妥之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