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必苛解马未都的“床”?

(2008-01-10 07:51:25)
标签:

文化评论

杂谈

 1月10日深圳商报
    新年伊始,收藏家马未都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始讲解收藏知识。笔者有幸于6日深夜聆听了老马对中国传统家具“椅子”的沿革介绍,可以说让人兴味盎然。在我看来,老马对于藏品的言述并不在于传递文物知识和藏品所富含的文化价值,而在于他作为著名私人藏家的灵感悟性,尤其内中穿插的诸多自己的收藏故事尤能引起观众共鸣。说到底,老马的藏品讲述在于传递一种“玩文化”。既然是“玩文化”,人们就不必苛求老马,也不必太过认真地去质疑。

  譬如老马讲“床”这节,马未都以李白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马解读的“此床”非我们所理解的睡的“床”,乃是一种北方人习惯使用、用绳索折叠的“马扎”。为了证明自己观点,马未都还以李白另一首长诗《长干行》来佐证,所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质疑者愤然,譬如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就在自己博客中反驳马未都的“马扎说”。张华立也引用众多古诗,从李白的“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到白居易的“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再到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来证明床还是睡觉的那个床。

  窃以为,张的说法固然有理,但还是有所偏颇,更重要的是,他并未了解马未都讲解的是“玩文化”,等于是用“一本正经”去挑老马故意的“京痞幽默”的刺儿,反而显得张氏等质疑者的有些极端和拎不清了。

  为了以正视听,笔者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床”的由来。在商甲骨文中,已有象形床的字“淋”,足见床在殷商或更早时期就已出现。根据考古发现,最早发现的实物之床出现于春秋楚墓中,床的形制已经初具,譬如周围有栏杆,下有足,并周身刻有装饰性花纹。事实上,从春秋、战国、秦汉一直到唐,床的功能很多,是多重家具的嵌合体,读书、写字、吃饭都在上边,故而上边有专门的案几。这一形态在现在北方农村的土炕上还有体现。最有名的是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虽然和今天的床差不多,但还是多功能的,不惟专指睡具。桌椅出现在唐代,床的功能开始逐渐睡具化,但是多功能依然存在,甚至一直持续到宋代,太祖赵匡胤就曾有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表明,“卧榻”才是床的专有名词。

  了解了“床”的历史,就会知道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床”兼具“睡具”和“坐具”等多功能并存的时期。故而马未都所说的作为“坐具”的“床”和张华立所理解的“睡具”的“床”并不矛盾,两者都没有错。

  当然,真要挑老马的刺儿,应该针对坐具根本。因为老马所谓的“马扎”显然是自己的杜撰,李白《静夜思》和《长干行》里的“床”最有可能的是“坐床”。这种成为“坐床”的家具,一直到现在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乡村都还有。这种“坐床”历史也很悠久,在南北朝的《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这里的“床”在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里指的就是坐具。

  马未都是位草根收藏家,拍过电视剧,建立了中国首家私人博物馆,写过报告文学,号称京城“四大玩家”之一,故而他的讲述是京味调侃的大俗大雅。《百家讲坛》走向民间,这种“玩文化”还是要得的,没有必要板着专业面孔去苛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