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西安晚报,刊发时题目改为“谁应该更多承担抚慰民生的社会责任”
今天,是重点煤炭合同汇总会结束的日子。昨晚,记者从煤炭运销协会获悉,2008年重点合同电煤基本签订完毕,主要电煤价格每吨上涨30至40元,涨幅在10%左右。按这一涨幅,已经达到了煤电联动的条件。但是,由于通胀压力很大,国家发改委目前只字未提煤电联动。(12月18日《人民日报》)
临近年关,回荡在民生耳畔的还是涨升一片。米袋子,涨;菜篮子,涨;油瓶子,涨;气罐子,涨...一直到下年,水价也要涨,而且,伴随着电煤10%的涨幅,离煤电联动还会远吗?
可以说,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和涨价须臾不离。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数据表明,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6.9%
城市上涨6.6%,创11年来的新高。普通公众,都被高居不下的CPI历练成了经济学家。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经济蓝皮书》对来年经济的预测也无法让基层民生缓颊,据预测,2008年CPI将上涨4%。尤为重要的是,这还不包括持续一直虚热的房市煎熬,因为CPI编制不含这块。所以,在中国基层民生多年欢呼国际宏观经济高速发展以后,也深切体味到了发展的辩证法意涵——好远比块更合民生愿景。
在通胀从经济学名词的抽象具体到普通家庭的衣食住行之后,从家庭主妇的唠叨和抱怨中就能透析中当前的民生期望,那就是翘首企盼物价的降!再降!!然则宏观的经济运行能否熨贴民意,确乎是个问号。
普通民众并不晓得财税、金融组合调控的连锁相关性,只晓得手中的荷包不能太过羞涩,开门七件事不能让家庭主妇汗颜,嗷嗷待遇的婴孩和亟需追加营养的儿童少不了肉吃和奶喝,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能够在高物价的压力之下还能够有所盈余甚至还能偶尔奢侈地和前沿的现代化生活零距离接触。这种高于温饱低于小康的平民幸福生活乃是普罗大众普适的理想。在2008年的GDP依然可达11%增幅的情势下,到了国富分拨财政普惠民生的时候了。所以,物价降下来,收入升上去,公众才能够共享到发展的“好”,国家发展的“快”才具有实质意义。
家国既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又是利益博弈的对立体。2007年,每个家庭都以最大的耐受力和理解力苦撑了物价的攀升,这种忍耐更多是对国家宏调充满信心和希望所致。如果说,水、电、气再涨,公众是否还有足够的耐心真的让人担忧。更重要的是,水、电、气等行业,均属垄断行业,是享有公共特权和兼纳市场之利的特殊利益群体,一直背靠垄断特权地位积聚了高额利润。从民生的观点看,纵然这些行业也面临着相关产业物价上调而带来的成本压力,但由于其并不纯正的市场主体地位决定了这些行业不能随着相关产业价格的高企而水涨船高,而应更多地承担抚慰民生的社会责任。譬如电煤价格虽然涨幅10%,但电力企业的利润远远高于这个比例。今年上半年,电力企业(含供电业、发电业等)利润增长高达60.6%,其中发电行业增长40.8%,虽然下半年利润增速有所回落,但谨慎预计2007年整个发电行业利润增幅将在30%~35%之间。这意味着,电力行业完全有能力应付电煤价格增幅。
尤为进者,煤电行业,大抵都是国有,国企利润格局掌握于国家手中,电煤涨价,看似由电企埋单,实则其利润实现是通过市场末端的消费者来实现的。如果电价再涨,等于是让消费者承担双重价格成本。讽刺的是,垄断行业无论利润再高,事实上除了承担普通纳税人一样的纳税义务外,并不向国资委这个最大的股东上缴红利。所以,这些行业的涨价是纯粹的利润自肥,国家和民生都是事实上的埋单者。
所以,在市场失序的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和民生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国家以行政决断力干预某些行业的价格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前一篇:纸上权利蝶变为现实福祉才有意义
后一篇:春晚离了佩斯和本山就是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