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山西晚报/11月9日工人日报
正在征求意见的带薪年休假制度与黄金周是否取消无关,明年黄金周放假安排将在本月底下月初公布,届时外界关注的3个黄金周明年是否调整,将会有明确答案。这是昨天晨报记者从国家旅游局假日处得到的消息。与此同时,据中国民俗协会副秘书长黄涛透露,明年“五一”黄金周取消很可能成为现实。(11月7日《中新网》)
这两天关于公民休假权的好消息真的是接踵而来,继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征求带薪休假制度意见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有望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见11月7日《新华网》)增加传统法定假日,既是对近年来民意的尊重,也考虑到了法定节日历史文化传统的内涵。不过,对基层民意而言,或许不会联想到那么深远或上升到宏观的文化层面,他们最深切关注的是休假权的增加。果真做到这些,那就是圆满完美的结局。
但从节假日的调整看,虽然结果尚处混沌中,但权威专家的宣示却让人有些不安。因为如果“明年的“五一”黄金周取消,就意味着公众丧失了一个集中休假权。纵然多出三个传统节日,得失间也让人觉得有些失落。事实上,虽然每年黄金周过后都会出现反对黄金周的声音,但人们反对的不是假日而是发泄对公共管理部门假日管理能力孱弱的不满。所以,人们对黄金周的非议,是心是口非的“臭豆腐”心态。如果有关方面以民意为借口取消某一个黄金周,不仅是对民意最大的颠覆,也掩盖了导致黄金周弊端的症结----公共执行力低下----而在这样的公共管理情境下,带薪休假、存留的黄金周等依然摆脱不了人满为患、交通梗阻、旅游景点接待能力超负荷和环保压力等老大难问题。
保留老假日,增加新假日,这才是契合民意的完美假日制度设计。一增一删维持平衡的假日设计相信甫一出台就会引来比怨谤黄金周更多的民意。因为从民意的权利诉求分析,假日制度的设计更新,应该是老制度的升华和公众休假权的递增而非“拆东墙补西墙”式的平衡和调和。故以清明、端午、中秋乃至除夕几个增加的法定假日是无法置换已成民俗的黄金周的综合价值的。从生活常识看,中秋、除夕虽无法定节日之约束,但其实人们在这天也处于“准放假”状态,因而相较于黄金周的消弭,人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的休假权利上都会有得不偿失的感觉。
纵览这些年众多专家学者对传统节日的卫道和一再发出的法定化呐喊,也会发现其主要目的是增而非删。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问卷调查中,64%的被调查者认为,黄金周制度利大于弊。此外,黄金周制度已经成为了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此,全国假日办认为,目前我国仍应继续坚持黄金周制度。(见10月10日《新京报》)即便是那36%的人群,如果其生活里失去一个黄金周,也保不定去转而骂娘。须知,一个黄金周的取消,等于扼杀了千百万人集中出游休闲的机会,更阻滞了市场千百亿的收益。在多元语境下,当以取消黄金周来平复一部分民意的声音时,另一部分的反对民意再起,当奈其何?
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节假日制度设计也不例外,但这一博弈应当以满足公众休假权利为基准。公众的这种满足建构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节假日天数的增加,而且是越多越好,这是量的层面;再一个就是提高公众休假质量。就第一个要素而言,取消一个黄金周和增加数个传统法定假日基本是相互抵销的关系,量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而至于休假质量,则是一个难以衡量的命题,这个不仅取决于公众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更多的还是受公共设施和公共管理能力的制约。感此,制度设计者在决定取消一个黄金周时,如果凭籍的理由是来自媒体的所谓民意和来自黄金周的某些负面现象,而不对公共管理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那是诿过客观原因的不负责任行为。而如此次优的制度设计也会从根本上伤及公众的休假权,此番节假日制度设计的善意理性也就大打折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