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无车日”是一种公共无奈
(2007-09-17 12:05:50)
“无车日”,108个城市将划定“无小汽车区”。(9月17日《人民日报》)
汽车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推进到快车道的同时,也使现代人备受噪音、交通事故和尾气污染之害。可以说,汽车在现代文明的坐标系中彰显的双刃剑作用至为典型。正因为如此,肇始于1998年法国的“世界无车日”活动是以公权自觉的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来开展的,并引起了世界上1000多个城市的集体响应。可见,这种公权的集体自省具有影响现代人生活的现实意义,从而激活人类对于自身文明的深沉思考。但是这种活动是有瑕疵的,因为“无车日”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在“无车日”后,人们依然会陷入到车流恣肆和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现实怪圈中,让公众备感神伤和无奈。所以,“无车日”矛盾地映射着反思和无奈的两种极端情绪。
中国是后发的工业化国家,整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建设景象。尤其汽车工业,中国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全球几乎所有的厂家来华投资设厂,民族汽车也方兴未艾,汽车正从奢侈品成为国人的日常代步工具。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中国汽车消费量继续以两位数字递升,全年预计售出800万辆。如此庞大的汽车市场,导致交通拥挤,事故频发。在此情势下,中国开展“无车日”活动,公权自觉自省更具积极意义。而且,这种自警也带来了“无车日”的实际利好---根据测算,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约3000吨,并有数百人免受交通事故伤害。希望未来市民通过公交出行的由现在的20%左右提高到50%。
不过,人们在静享“无车日”的安宁和利好之后,隆隆的汽车车轮依然会碾过平静的生活,整个城市依然会被车流所淹没而变得烦躁不安。因为汽车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是个抵御不住的诱惑,在发展和利润的双重左右下,人居环境和绿色健康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桃源梦想。所以,“无车日”的公共善意在短暂的“一天贪欢”后就会被功利化的市场博弈和公共无奈所覆盖而消弭无形。这正是现代文明的悲哀,也是现代人无可回避的文明梦魇。
讽刺的是,现代人始终处于这种现代生活的矛盾中不可自拔。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安逸的同时,也被现代文明所致的心理困扰所笼罩。而全球化下国家博弈的实力基础和根据并未改变,各国依然要屈从于现代文明的普适性而进行着技术和资源的竞争。所以,环境保护尽管成为人类共识但总是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中。“无车日”的公共自警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一种无奈的做秀和自欺的仪式,是以麻醉自我的方式渴求进行后工业化的无助救赎,并不能彻底改变城市环境。
看来这种无奈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就像日历表中不时冒出的“**日”一样,除了暂时慰安人类疲乏的神经,其实质效果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相较于这种象征性的宣传,人们更期望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决策者更以沉勇的决心对现代文明做彻底的“流程再造”,即改变这种竞争狂野的市场竞争模式和对资源无序的贪婪性虹吸,将环境保护置于法治和政策设计的首位,方才能使利欲横流和聒噪杂乱的现代文明平静下来和和谐起来。对中国言,就是又好有快的发展,就是和谐社会之构建。
在现实语境下,“无车日”只能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