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西安晚报、山西晚报
昨日,记者从信息产业部获悉,自6月份起,各省市在电信资费套餐清理过程中,超过4万个夸大优惠、资费不透明等形式的套餐得到清理。据了解,针对电信企业推出的资费套餐数量过多,资费宣传过程中夸大资费优惠幅度,模糊资费结构和使用条件等问题,信产部联合国家发改委于今年5月宣布,用半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现行电信资费套餐进行全面清理,最终检查结果将在10月底公布。清理工作将围绕简化结构、减少数量和通俗易懂这三个目标进行。(9月13日《上海证券报》)
形形色色的电信套餐只是电信资费高企情势下运营商异化了的促销形式,看似优惠的背后附着了消费者必须买单的多余消费,其实是个诱惑消费者消费的甜蜜陷阱。如所谓的保底消费,实际上等于强制消费者,是一种带有欺骗性质的霸王合同。如还有一些全球呼、如意呼、秘书台、语音信箱、来电提醒等电信业务,运营商一方面大力渲染这些套餐的免费试用功能,另一方面又刻意弱化告知推定此类套餐业务的义务,往往导致消费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成为冤大头。信产部剑指电信套餐,实质上是厘清电信市场环境,斩断运营商过于恣肆的不当利益需求,维护消费者权益,因而是符合公共期许的善政行为。但必须看到,这种整顿只是触及到运营商浅层次的利益营销手段,并未在规范电信市场上构建规范的法治和政策他律框架,因而是次优和短期的行政手段。
虽然电信运营业在形式上形成了多头竞争的局面,但这种竞争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他们在母体上有着惯性的利益粘连,而又都属于国企,因而在整体上依然处于垄断地位。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铁通等精英的电信套餐看,在形式上大同小异,在宣传上步调一致,在经营战略上采取遍地开花的同等模式。因而在对付消费者方面,电信企业构筑的是共同对付消费者的利益蛛网。如联通和移动资费上的大同小异,如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并因特网的利益互联,如各类套餐服务的混搭,如信息污染的泛滥...这一切都凭藉着电信企业和消费者的一纸霸王合同。因为消费者面对着大同小异的电信套餐营销,因而毫无选择余地,只能被动地喂养电信运营商。所以,看似激烈的竞争背后,其实隐含着“卡特尔”式的垄断联盟。
在此形势下,涤清电信市场的首要手段是通过政策设计构建和谐有序的电信业竞争框架,既在现有的国有格局下,吸收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电信市场,使电信资本格局多元化。唯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电信市场的纯正血统,使电信市场充分杂交优化的优势,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现有民营企业更多介入的是电信市场的增值服务领域,只是处于电信市场增值链的末端。在此情况下,这些民营企业反而基于微利的市场逆反,利用所谓电信套餐扰乱电信市场,失信于消费者。就竞争的角度而言,如果清理电信套餐的大棒落于这些企业身上,恰恰是打错了屁股,助长了国有电信企业更严重的垄断倨傲。使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甚者再加上外资企业,形成和谐分肥的利益格局,才会避免民营企业在电信市场末端的利益搅局。
更重要的是,通过法治约束界定电信服务的方式、范围和营销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信市场紊乱的局面。譬如手机单向收费酝酿多年,在手机已经成为民生日常通讯工具的情势下,就该顺应民意通过立法来规范起来。可是,民生的呐喊虽然迎来了有关方面的正面回应,但既无实际的市场推广,更遑论法治程序上的盖棺论定。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混乱的市场元素最终都要归结于法治之上。清理电信套餐只是具体的行政行为,更要升级到法治理性层面。
对消费者而言,清理电信套餐已经不是关注的焦点,因为几年前的套餐早已无人使用,套餐的清理并不会对运营商的业绩产生冲击。消费者和电信运营商的利益纠葛在于双方主体地位的不对等以及电信企业利益分肥对消费者信息消费的全面侵入和骚扰。
而且,理智的消费者还会有后续的追问,除了清理电信套餐,还有单向收费、固定电话的座机费以及其他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类电信费用,是否该一并清理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