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广大读者关注的四川南充高考考生张非录取一事尘埃落定,昨日,记者从张非家里获悉,张非今年最终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录取。据家人介绍,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磨砺,张非已有了令人欣慰的变化。(7月16日《华西都市报》)
单从677分的高分看,张非被清华录取顺理成章。但由于张非曾于先后参加四次高考,分别于2003年、2005年考上北大、清华,后因深迷网络被退学。加之有网友爆料,张非从清华退学是其主动申请,目的是通过高考挣钱。以上并不光彩的背景才使其有了“考霸”的绰号。
网友对其充满贬义的道德评价也并非空穴来风,张非沉溺网络是铁定事实,他也因为高考成绩优异接受政府奖金。从其过去的行为看,他只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而并不具有成为一名合格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此番依旧被清华录取,公众仍然充满了两重疑窦:一是张非背负的“考霸”声名使其成为公众人物,清华对其录取不应该仅仅停留于高考分数的考察,还应对公共信息进行认真的甄别,即对张非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察和评价,最起码对其复靠清华的动机和是否戒除网瘾的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张非虽然有“中国网络戒毒第一人”的陶宏开教授的悉心帮助,其性格心理也较之以前有了一些变化(其母评价),但其是否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并无让公众采信的权威报告。综合上述因素,“考霸”张非被清华录取要么说明清华还是“唯分数论”,要么是清华对培养张非充满信心。
公众宁愿相信后者,更希望“考霸”张非能够痛改前非。张非沉湎网络,已成痼疾。他固然有着高考屡战屡捷的“辉煌”,但他的人生节点却止于更高层次的知识升华和能力锻炼。他的人生尴尬看似网络原罪实乃魔由心生,缺乏健康的心理约束机制和良好的行为支持。可以肯定地说,他不是一个健康的人,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判断健康的标准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张非除了高分的“一俊”,难遮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多丑”。张非本次主动接受专家主持的“网瘾”戒断诊疗,说明他有矫正恶习的自律。但进入清华以后,开放的校园生活,紧张的学习压力,如果没有校方持续的心理疗治接力,张非能否抵挡住虚拟世界的诱惑而故态复萌是个难以预料的问题。
因此,张非痛改前非已不仅仅是张非个人意愿的私人问题,乃是考验清华是否具有因材施教能力的教育标本。清华能够直面公共呛声将张非复招,就有责任和义务将张非矫治成为合格的大学生。否则,张非就会重复自我排斥高校学习的宿命性怪圈,清华复招张非也会成为不负责任的行为,极大损害清华的社会声誉。故,清华复招张非的公共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作为高招制度中显见的独特案例,公众不会满足于“考霸”的新闻惊异性,还会持续关注张非进入清华园之后的后续结果。就像一部充满悬疑的连续剧,清华涉嫌使张非成为主角,若剧情以喜剧的大团圆终结倒还罢了,若剧情悲怆,清华将面临着迷信高分低能和损害剥夺其他考生权利的双重十字架。毕竟,在清华冒险复招张非的时候,确实占用了当地应届生的一个名额,使其他学生的清华理想破灭。
清华、考霸,教学如何相长,公众迫切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