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华商报
北京大学7月8日公布了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在所有招生名额中,学校招收推荐免试生(保送生)的数量占到计划数的50%至80%,这一政策让很多来自普通高校想报考北大研究生的学生感觉“很不公平”。北大则表示,这么做是依照导师的意见,希望招收更高水平的学生。(7月9日《北京晨报》)
透过普通高校学生对北大大量招收保送生产生的“不公”诘问,人们或许很容易做出不利于北大的价值判断。不过,由于研究生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属于培养高端研究人才的阶段,不能单纯凭籍应试教育的分数公平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加之北大拥有招生自主权,选择何种方式选拔研究生无可厚非,更无关公平。
近年来的考研热,立志于学术研究的比例并不太高。更多是迫于本科毕业阶段的就业压力或为了圆梦本科阶段难以实现的名校之梦。因而,很多报考研究生者充满了功利性。研究生考试固然不问考生动机,但拥有最终决定权的高校和导师却可以通过某种调试手段最大限度地将功利性降到最低。譬如北大采取的大量招收保送生即属此例,一方面将本校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收纳到研究生教育层面,另一方面就是接纳“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两项举措,既保证了北大研究生阶段的生源质量,也规避了普通院校应考北大的功利心态和“镀金”风险。北大基于学术之公采取有利于维持北大研究水平的招生模式是可以理解的。更重要的是,北大在将保送生比例提升到50%-80%的同时,也给有志于报考北大的普通高校的学生预留了20%-50%的升学空间。这怎么能说是不公平呢?
值得一提的是,从小学到大学阶段,以应试教育的分数高低排队遴选的招录体制看似绝对公平,却依然在各教育阶段产生高分低能的次优后果。所以,人们才率将应试教育提到日渐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高招教育的改革已经拉开帷幕,特别是各大名校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开始摒弃“唯分数论”的惯性而侧重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近两年来,香港名校内地招生,刚开始被视为“掐尖”,但从实际录取的情况看,香港名校并没有刻意录取内地的“状元”。至于英美名校,分数第一名不被录取早已不是新闻。
客观地说,人们不能在不涉自我利益的时候对素质教育抱持叶公好龙般地偏爱、对应试教育大肆挞伐,而在真正面临素质教育的考验时却怀念应试教育的恩宠而对素质教育发出“不公平”的深度呐喊。人们对北大招录保送生的诘问,就陷入了这种迷惘的怪圈。究其心结,依然是平均主义的分数论在作怪。事实上,研究生考试涉及的公共课和专业内容,是可以通过死记硬背和短时间的突击来实现的,否则社会上就不会有形形色色的考研培训班和突击班。更有甚者,有的普通高校的考研者,为了一圆北大的名校梦,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罔顾自己的专业,成天泡在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的考试题目训练上。这样的学生,或可考出骄人的成绩,但大学四年,不仅忽略了自己专业的知识积累,更漠视了本科阶段学习能力的提高。试想,这样的学生和北大及重点高校被保送入学的学生相比,谁才更有深厚的学养根基?如果按照平均主义的考研分数来录取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对之,作为研究生导师的北大教授们或更有发言权。因为导致处于传帮带研究生的第一线,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可造之才,什么样的学生是中看不中用的“银样鑞枪头”。北大实行大比例招录保送生的研招计划,既是基于北大的学术名牌,也体现了尊重导师的人文原则。这和所谓的公平有什么关系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