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捞乍就这么难?

(2007-06-22 07:56:17)
6月22日《南方都市报》社论批评,略有改动   
    昨日上午11时,“6·15”九江大桥船撞桥梁事故技术鉴定组新闻发布会在广州江湾大酒店召开。会议公布评审结果,明确船撞桥事故发生前桥梁结构处于安全状态,事故原因是南桂机035号船舶偏离航道,误入非通航孔,直接撞击23号桥墩,致使九江大桥坍塌。至于是否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专家小组会继续进行综合调查。(6月21日《信息时报》)
    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倒坍塌已过6天,有关方面终于给了说法,这是一件好事。但悲剧已矣,善后处理应该分个主次。当前重要的问题是应该思考如何打捞沉入江底的汽车和无端殒命的死者。打捞方案的连番失败,不惟让死者家属心急如焚,也让公众疑窦连连:打捞乍就这么难?
    从6月17日到6月19日,广东海事局等部门开始连用“蛙人下水打捞”、“搜刮式打捞”和“磁力吸”三个方案对沉水车辆和人员实施打捞,然第一个犯案的破产源于事故地点的江水过深,“蛙人”无法潜入到沉车地点;“搜刮式打捞”也半途而废。第三套的“磁力吸”方案曾被国内12名专家认为有效,然而这台重7吨、功率为9000瓦、具有30吨左右吸附力的电磁铁依然功亏一篑。至于20日开始的第四套打捞方案,至笔者截稿时依然未有大的进展。
    公众虽非打捞专家,但基于常识性判断亦可知晓上述方案的瑕疵明显。就第一方案而言,九江沉车的水深不过30多米,而打捞方的蛙人却只能潜至15米左右,足见打捞方的能力有限。须知,中国在亚洲有着先进的救捞技术,曾多次参与中国沿海的沉船、沉物打捞,最有名的就是1970年代参与的二战期间日本沉船“阿波丸”打捞,还在渤海地区成功打捞清朝战争留下的沉船、沉物。今年,交通部救捞系统还将打捞北宋沉船南海1号。这说明中国蛙人的潜水能力绝不低于40米。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1990年代广东曾和湖北方面争夺中山舰的打捞权,而中山舰的沉水深度也在20米书面下。这些让人怀疑打捞方组织的潜水队伍绝非一流水平。由于江底并不平坦,加之沉积物很多,所谓“搜刮式打捞”显然不合理,失败也就难以避免。
    最值争议的是“磁力吸”方案。哪怕接触过磁铁的孩童都知道,磁铁吸附铁质器物的吸附力有着方向上的差异---上下垂直吸力较强而水平方向的吸力较弱。而支持“磁力吸”方案的12名专家显然忽略了磁铁的这是常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判断力被湍急的江水击得粉碎。
    三个打捞方案的失败和曝露出来的明显瑕疵,不由人滋生更多的怀疑:一是打捞方缺乏打捞救援的应急实践能力,缺乏策划周全方案的专业素养。总之是打捞方能力有限,难言称职。二是打捞方的一筹莫展和中国先进的打捞技术形成鲜明的对比。只能说打捞方并未组织起全国最好的打捞队伍参与这次事件。是打捞方的自以为是还是其他原因,人们不得而知。三是凸显榨出了某些部门价值观上的轻忽生命的痼疾。九江大桥坍塌之后,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公共安全事件。此时倾全国之力救捞沉车和遇难者,是举国上下的第一要务,毕竟生命大于天呀。可惜,中国很多的救捞机构在宣传自己的打捞能力是不遗余力,此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却噤声和缺场了。悲哀!
    其实,打捞方在三个方案失败之后,公众已经对之失去了耐心。此时亟需行政决策的介入,临场换将,将最好的打捞队伍派上用场才孚民望,才能让死者安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