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化解和防范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民生问题,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财政部提出了建立母猪保险与饲养补贴相结合的制度、增加困难人群生活补助、构建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经国务院批准后,目前正在抓紧贯彻落实。(6月17日,新华社)
猪肉价格上涨已经影响民生,这是政府和民众的共识。财政部给予低保人员和学生发放肉食补贴,昭示了两个事实:一是看不见的市场之手在市场经济机制之下发挥主要调控作用;二是公共权力通过行政救济校准走偏的市场准星,履行公共正义的职责。
猪肉作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难以缺少的副食,其价格高企对公众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多维的。民生无小事,政府调动各职能部门集聚宏观调控合力评议肉价,丰富猪肉市场,从饲料、饲养、防疫、屠宰、贮备、市场供应各个环节确保猪肉市场供应链不缺、不阻,现在看来十分重要。仔细审视本轮猪肉市场高企的症结,其实是“市场看不见的手”对公共管理部门和民生进行的善意提醒:国际两家攀升提升了国内粮价,带动饲料价格上涨,生猪蓄养成本增加,这是国际市场波动对中国猪肉市场的影响;去年生猪价格偏低,致猪农饲养积极性下降,猪肉供应吃紧,导致猪肉价格上扬。两种综合因素证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中国时时都有远端市场“蝴蝶效应”激荡的近端市场涟漪。国家对弱势低收入群体实施肉价补贴政策,既和其他宏观调控一样有着稳定走偏市场的行政救济作用,更有一种人性道义的色彩,冲抵了市场波动所造成的人心惶惶。所以,肉价补贴是理智的行政延伸,发挥着市场防波墙和民意慰安剂的综合作用。
但也必须看到,肉价补贴也有着双刃剑的作用。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看,5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8.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5.9%,油脂价格上涨21.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6.5%,鲜蛋价格上涨37.1%,水产品价格上涨4.1%,鲜菜价格下降2.3%,鲜果价格下降11.2%,调味品价格上涨4.1%。这说明,城乡居民消费指数呈现出大幅攀升的局面,通胀压力加大。国家仅仅对弱势群体进行肉价补贴,显见是仅具象征作用,但国家也不可能将补贴范围扩大。因为这既要耗费大量公帑,也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肉价补贴也会造成公众评判市场的另一假象----通胀是不可逆的必然。
考虑到除了财政部的肉价补贴举措,发改委、农业部和商务部均出台稳定猪肉价格的调控政策。在猪肉高企的这一市场周期过去之后,会不会造成猪肉市场的矫枉过正,形成粮价偏低、猪农过度养殖猪肉生产加工过剩的另一极端。这同样是公众不愿看到的市场失衡。
所以,无论肉价补贴还是其他调控措施,应该秉承适度有效的原则---行政之手和市场之手绝非生死之搏,而应是和谐统一的“太极推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