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敬伟微博
张敬伟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850
  • 关注人气:26,7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朔的举报是炒作非正义

(2007-06-15 07:45:27)
分类: 深圳商报文集

6月15日《深圳商报》

    我和浩月兄既是《深圳商报》“场论”专栏的文友,又是互联的新浪博友。对于他的大作,我一向是深深感佩的。不过,我却不同意他王朔“职业举报人”的溢美评价---“复出后王朔不只是靠负面新闻增加曝光率的话题人物王朔,更是心怀社会公德和勇于为(业内)人民群众代言的正义王朔。”(见6月14日本报本栏韩浩月《王朔下一个身份是“职业举报人”?》)
    王朔惊爆谢东是侯宝林私生子除了惊起舆论圈些许的涟漪外,连当事人都不屑于回应。这足以说明王朔的“宋祖德化” 已成公共共识。在此情势下,从王朔的“大嘴巴”里流出来的所有惊人内幕,无论是自毁自嘲还是攸关他人善恶,人们都不会采信。至如惊爆“北京广电系统电视剧审查小组”纳贿一事,我看不是“正义的举报”,至多是自说自话的“揭发”。因为“举报”是要寄给反贪污贿赂的特定部门的,这样才和程序正义的原则。王朔在自己的博客上揭发算是怎么子回事?只能说是莽撞的自我炒作,复出后一直在炒而且是在和自己有着密切利益关联的鲜花村网站“举报”,公众当然会得出炒作的逻辑结论。
    更何况娱乐圈内的潜规则虽然蒙于幽暗之下,众人不言但也心知肚明。所以,当张钰去岁曝光众多男导演下半身的肮脏时,公众既不觉得诧异也没有嗅出什么正义来。刚刚曝出陈红被某著名导演“潜规则6年”的新闻同样也是如此。所谓娱乐圈的“潜规则”无非是强势的权和欲逼迫弱势献出资材和色相的交换,虽然内中纠缠者被动和无奈,但最终几乎都逃不脱利益诱惑下的同流合污。如此酱缸,在经一番搅拌折腾后,都是漆黑一团,正义和丑恶哪里还有分界?王朔非要在潜规则左右下的黑暗迷障里搞笑出正义的髦毛来,可能吗?
    王朔果真要“举报”,要砸碎那些黑暗肮脏的潜规则,笔者建议其撤下那篇博文,要么邮寄要么亲自到职能部门将所知的“黑幕”抖落出来,这样的“举报”才会濡染上正义的色彩,才不至于“打草惊蛇”那些纳贿者。事实是,王朔“举报”后,除了导演叶京的附和,其他导演
皆三缄其口,也没见职能部门顺藤摸瓜跟进。王朔的“大嘴巴”除了更大了一圈,引发的社会谈资更狂野了一些,哪有什么“正义”可言?
    作为作家的王朔,我看还是要靠好的作品去赢得人气和尊重。1980年代已是杳然而去,“京痞”文化的流行已经成为时代的伤逝。王朔作为那种文化的代表,有失落可以理解,复出炒作也未尝不可。譬如他在为新书《我的千岁寒》造势的前前后后,舆论风雨还是给予他充分的眷顾的。可惜,《我的千岁寒》让读者期待的热情“心寒”,那种晦涩的文本让人徒增阅读障碍。在期冀“愉阅”、唾手可得时髦文化快餐的时代,王朔是彻底的过气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古哲的宿命解读笼罩于王朔身上就是:我不服!而在缺乏作品支撑的情况下,只有靠没有遮拦的大嘴巴了。如果说王朔为了《我的千岁寒》进行的炒作呐喊尚有一点“京痞”文化卫道的悲壮。胡乱言说的王朔不仅难逃不务正业之嫌,更使中国娱乐界多了一个宋祖德式的话题人物。
    笔者曾是王朔小说的热心读者,他的那些不再畅销的书里其实写满了60后、70后两代人的青春滋味。对王朔而言,这已足够。装嫩、装正义炒作自己和新生代的韩寒们争宠,自讨苦吃呀。(见报稿和原文略有不同)

http://paper.sznews.com/szsb/20070615/ca269384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