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26日北青报
笔者家有一子,今儿(5月26日)是10周岁生日。儿子高兴雀跃,并非为吃,而是难得一玩儿。仔细算了一下,自从孩子进入四年级,每日作业陡然多了起来,背负的书包也有十几斤重。每日放学到家,语文、数学、英语作业连轴转下来,最多要6个小时。除去吃饭、冲凉,孩子休息时一般都在晚上10点多,而孩子早上起来的时间不到7点。这样算下来,我家儿子每日睡眠时间平均不到9个小时。而且,除了从家到学校机械的“两点一线”,孩子显然也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滴水见太阳,其他孩子看来也好不到哪儿去。
问题在于,到底是谁对孩子欠下如此多的“健康之债”呢?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港湾。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如酣酣美美地睡,如痛痛快快地玩,如轻轻松松地学……然而笔者做不到,其他父母也很难做到。这种尴尬并非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孩子们睡不好、玩儿不好的主因既有教育体制的积弊因袭,又有家庭望子女成龙成凤的过分期望重压所致。
矛盾的是,教育体制上早已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方向,给中小学生减负也是呼声一片,然而各级学校基于教育功利的尾大不掉依然还是秉承填鸭式教育的窠臼,这是教育体制和教育主体承担者面临的一重矛盾。此外,家长一方面为孩子学习压力过重叫苦不迭,而为了孩子的未来又不得不附加更多压力,这是学校和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面临的第二重矛盾。
《意见》的要求让人欣喜,这种爱心政策给体制、学校和家庭指明了如何爱孩子的方向,起码在政策判断上让学校和家长们明确了让孩子睡好、玩好的“爱育”责任。但是,孩子果真能得到体制、学校和家长提供的爱心普照吗?
还是难。因为这样的政策仅具有指导或象征意义,并无法律上的强制性。没有强制性的机制制约,应试教育的模式就不能被素质教育所更新置换,也就无法阻止学校让孩子摆脱书山题海的困扰,家长们还会给孩子额外增加学习负担。在孩子的空间被各种学习填充的情况下,政策规定的锻炼和睡眠要求自然也是一句空话。
所以说,爱心政策只有靠教育主体和家长们自觉的执行才可见效。而这,显然只是次优选择,唯有以法治的名义责成教育体制的根本性逆转,这样的爱心政策才会滴滴沁入孩子们的心田。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0795724
问题在于,到底是谁对孩子欠下如此多的“健康之债”呢?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港湾。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如酣酣美美地睡,如痛痛快快地玩,如轻轻松松地学……然而笔者做不到,其他父母也很难做到。这种尴尬并非物质上的匮乏,而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孩子们睡不好、玩儿不好的主因既有教育体制的积弊因袭,又有家庭望子女成龙成凤的过分期望重压所致。
矛盾的是,教育体制上早已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方向,给中小学生减负也是呼声一片,然而各级学校基于教育功利的尾大不掉依然还是秉承填鸭式教育的窠臼,这是教育体制和教育主体承担者面临的一重矛盾。此外,家长一方面为孩子学习压力过重叫苦不迭,而为了孩子的未来又不得不附加更多压力,这是学校和家长在孩子教育上面临的第二重矛盾。
《意见》的要求让人欣喜,这种爱心政策给体制、学校和家庭指明了如何爱孩子的方向,起码在政策判断上让学校和家长们明确了让孩子睡好、玩好的“爱育”责任。但是,孩子果真能得到体制、学校和家长提供的爱心普照吗?
还是难。因为这样的政策仅具有指导或象征意义,并无法律上的强制性。没有强制性的机制制约,应试教育的模式就不能被素质教育所更新置换,也就无法阻止学校让孩子摆脱书山题海的困扰,家长们还会给孩子额外增加学习负担。在孩子的空间被各种学习填充的情况下,政策规定的锻炼和睡眠要求自然也是一句空话。
所以说,爱心政策只有靠教育主体和家长们自觉的执行才可见效。而这,显然只是次优选择,唯有以法治的名义责成教育体制的根本性逆转,这样的爱心政策才会滴滴沁入孩子们的心田。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20795724
前一篇:深圳商报:让她平静地去吧
后一篇:印花税上提:牛变熊的催化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