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网观点:"黄金周"给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场"劫难"

(2007-01-30 08:00:33)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出席甘肃省第九届五次会议中提出: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产,是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樊锦诗直言,集中的参观人流与文物保护较高的环境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黄金周”无异于给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场“劫难”。

提到敦煌莫高窟,国人就不免想到那位叫做王圆箓的道士。没有他,就不会将匿藏千年的藏经洞暴露在世人面前;没有他,也不会吸引欧洲和日本的文物学者利用极小的代价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堂而皇之地运出境外。有人说他是历史的罪人,有人说他是无意间启动敦煌学的功臣……对之,余秋雨在其《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中有详尽的记述。窃以为,王道士就是一个普通虔诚的宗教人士,在当年的中国政府都无法保住国宝的尴尬情势下,今人苛责这么一个小人物是缺乏历史同情心的。数月流转到今天,敦煌莫高窟已被提升至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但其尊崇的地位并未使其免遭来自现代人集体无意识的损害。恰如樊锦诗所言,不堪重负的集中游客流对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损害无异于“劫难”。可见,对敦煌文化造成损害的乃是络绎不绝的现代王道士们。

讽刺的是,历史上的王道士犯下的无心之错,而现代的王道士们则是有心为之。就敦煌的众多文化遗迹而言,由于其建构于干燥的沙漠环境,加之长期的人烟稀少,使敦煌莫高窟的各窟造像甚至月牙湖周边环境形成了稳定的自然生态。突然的“黄金周”则导致一年两次习惯性的人流侵袭,加之其它时间段的不间断游客流,就破坏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平衡。如果再加上当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配套设施等赘生物,敦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表象到底蕴都在发生着令人不安的质变。而熙熙攘攘的人群对敦煌莫高窟里造像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一方面,众多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引造成莫高窟壁画褪色、起皮、脱落;另一方面是游客的不文明习惯对文化造成的人为戕害。如一些文物陈列室内四处都有“请勿触摸”的警示牌,但不少游客还是抑制不住好奇的心理,用手触摸。据统计,每年触摸莫高窟壁画的游人,占参观总人数的3.9%。

樊锦诗先生的呐喊不啻于当头棒喝,旨在槌醒人们莫作贻害子孙后代的现代王道士。事实上,樊的呼吁是多层面的:一是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呼吁重新检讨“黄金周”的政策设计。二是给地方管理者提出文化保护的建议,使之在决策过程中尽量维系旅游开发的有形利益同人类无形文化遗产间达成平衡。三是敦促游人们形成文明的旅游习惯和良好的文化品质。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敦煌的文化遗产而言,它并不排斥人们的怀古凭吊和对于文化遗产的适当亲近,但其易碎的文化品相和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涵要求人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不惟敦煌的文化遗迹如此,中国各地景区的保护原则又何尝不是如此?因而,樊锦诗先生的呐喊要得到自上而下的重视,上要有所作为,下要有所呼应。对每个国民而言,我们可以原谅历史上王道士的无知,但不能原谅自己成为被后人嘲笑的现代王道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