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州晚报:黄金周:不要精英设计,不要道德说教

(2006-09-29 08:10:16)


黄金周旅游人满为患,是否会取消黄金周或分散假期?对此,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昨天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黄金周确实是消费者所需,但考虑到目前的拥挤等问题,他们将考虑对放假方式进行专门的研究论证,并向国务院提出意见和建议。(9月28日《北京晨报》)
这样的争论并非始自今日。但是如果惠及全民的休假制度没有建立,取消黄金周就是一句空话。所谓“黄金”指的是拉动消费和内需(王之发语),消费者也趁机拥有了扎堆的集中消闲,因而黄金周的设计契合了利国利民的双赢选择。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国家收获的是纯成色的“黄金”,公众获取的乃是休闲的“白银”。也正因为如此,去年“十一”黄金周之前,全国假日办做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被调查者在节日期间都有安排出行的需求,由此证明百姓需要黄金周。
对于来自公众的民意呐喊,公权部门应当予以充分的尊重。专家或公权部门理论上的分析与推演,“如取消黄金周或分散假期”的提议或是最优选择,但若不合民意,这样的提议或方案只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精英想象或精英设计,最好不要绑架民意的决定。
对民意构成的困扰还不仅如此。一则“‘中国人’在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见9月28日《南方周末》)的消息引发了国人更大的关注。就在此前的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还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中国自我揭短,向国际社会昭示中国人自觉构建“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决心。香港《文汇报》26日刊载评论认为,这是进步与自信的表现;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消息在黄金周前公布,实则是给国内游客提了醒。因为诸如此类的“不文明现象”在国内更为普遍,这种“家丑”因为惯性而更加熟视无睹。
文明自然好,但是根绝“不文明现象”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搞不好还会陷入“运动型”的怪圈。若以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黄金周出行的消费者,不仅景区管理者无法做到,出游公众的休闲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搞不好还会酿成此起彼伏的旅游风波。如此,这个黄金周就被人为戴上了镣铐,结果是谁都不爽。
理性和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揭短是必要的,所谓知耻才能后勇。但是极端的自贬和将自己说的一无是处并不利于推展国人形象,还极有可能出游国外的同胞被歧视。所谓“丑陋的中国人”,柏扬先生作文化的解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若将抽象的上世纪中期的中国文化解读覆盖21世纪今天的中国现实,则是僵化的刻舟求剑。
黄金周既非考验中国游客旅游习惯的实验场,也不是矫治国人文明习惯的靶地。给难得一闲的国人7天自由,纵然有所谓的不文明习惯,只要无伤大雅,又何必斤斤计较?如果西方国家也有13亿人,如果他们也有类似的黄金周,个性豪放的西方人也未必比中国人文明到哪里去。在西方的狂欢节上,在西方足球赛场上,不合“文明习惯”的现象较之中国人的大声喧哗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文章引用自:http://www.zynews.com/2006-09/29/content_42192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