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很反常,三伏天各地却在下雨,各地火炉被暴雨激冽。反观文化娱乐界却是极度燥热。张艺谋拼命领着他的“铁三角”搞“印象”,丽江古城、玉龙雪山下演绎了一场据说很环保的大马戏;一部“石头”搅乱了死水微澜的暑期剧场,疯狂之后我却感受不到喜剧的余味在哪;易中天有点得理不让人,用嘴品完三国不算,还出书接着品,竟然畅销。
文化不再有一副脸孔,谁也不敢再用堂皇的言辞去捍卫。但玩儿文化也有数种,艺谋玩的就是大制作的“印象”,从04年的《印象.刘三姐》始,他烧得是钱,还烧制了一个统一的“印象”倒模--风景名胜+民族+民俗+大场景+当地演员,求的是现场的视角大冲击。老谋子能将文化的唯美形式主义推至极致,恰契合某些景区管理者的功利性妄想。艺谋的“印象”满天飞,还有“黄金甲”的申奥梦,不知2008的奥运开幕式和闭幕式会不会也穿了唯美的纱衣而少了思想的魂灵。对艺谋,不知怎地开始有了些不祥的担忧,隐忧感受到现在的艺谋有点潇洒过度,毕竟艺术家有驾驭文化的权利却不可有轻薄文化之心。
谈到石头,不能不说馒头,也不能不说“第五代导演”。除了艺谋和凯歌这两个“第五代导演”的代表,就是小刚的第五个半。中国电影节的肃杀氛围在所难免。然这三个人都紧盯“小金人”,屡败屡战,凯歌不幸误食“毒馒头”并在环保上折了跟头。艺谋、小刚为“申奥”不惜内讧,纪中乐陶陶到小荧屏炒起了金庸大侠的剩饭。在少数几个腕儿一统影视江湖而热衷旁门左道的情势下,“石头”不是奋争者,而更像是逆来顺受的另类搅局者。疯狂过后,“石头”并未及其让人血脉贲张的任何激情涟漪,在票房的慰安中又走向沉寂。“第五代和五代半”依然故我地做着“申奥”梦、武侠梦最多还有贺岁梦。中国电影依旧踯躅前行,谁能看出前路的光明?
“三国”并不好玩。那些人和事在时空中依然褪去了鲜活的色彩,老易却用现代人的精气神给曹操、刘备和诸葛亮们“复活”。这让人联想到木乃伊的现代化,恐怖!听易教授品三国,看易中天品三国,品味多了也咀嚼出了一些异味来。所谓的学者平民化,所谓的文化启蒙都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历史人物还是交给历史学家去还原,公众在乎的还是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和艺术形象。而这,口耳相传的传说和小说《三国演义》已经足够让民间消化,老易的颠覆之品评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
面对喧嚣的娱乐狂潮,人们心境中总少了些理智的天籁之音去棒喝去引导。虽然佛曰:不可说,一说都是错。我还是要说,热闹的未必是艺术,喧嚣的更难得文化真味。但无论超女、还是“印象”、“石头”和“三国”,人气儿却成了衡量的标准,这真有点像非洲草原上的野象阵,呼拉拉飞奔而来。为了啥?无意识的本能而已。
静静的书斋,飘香的有点发黄的页面,静静地想,慢慢地写,这样的场景还会有吗?让人噙着眼泪,将自我和剧中角色融汇一体的电影感动还会再来吗?
繁华散尽,国人需要一点朴拙的文化通感和发自内心一笑的简单娱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