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正说施琅

(2006-04-10 12:59:59)

http://news.jschina.com.cn  2006-4-10 12:58:37
language=javascript> function copyToClipBoard(){ var clipBoardContent=''; clipBoardContent+=document.all('m_title').innerText; clipBoardContent+='\r\nhttp://news.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luntan/pinglun/userobject1ai1211896.html'; window.clipboardData.setData("Text",clipBoardContent); alert("复制成功,请粘贴到你的QQ/MSN上推荐给你的好友"); }

    37集大型历史剧《施琅大将军》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围绕本剧的争议也在悄然升温,施琅是使台湾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还是反复无常的“贰臣”?众说纷纭的声音中其实映射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误区,即用非好即坏的简单道德模式去衡量。这种历史观曾经颠覆了真实的曹操而成为舞台上的白脸奸臣,也使得诸葛亮和关羽此类的历史人物被蒙上传奇甚至是神话的色彩。其实,每个历史人物都具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艺术形象和民间形象。  

    历史形象源于正史记载,但须剥离政治上的拔高或抹黑;艺术形象源于文学艺术的典型塑造,可作参考;民间形象远离历史真实但传播甚广。对今人而言,还原历史真实为首当其冲,其次才是艺术形象和民间形象。  

    对施琅而言,他确实是先叛郑氏当局归降清廷,且为清廷所不信任。单就此点而言,施琅确乎和明季的洪承筹、吴三桂等“贰臣”没有任何区别。但别忘了,施琅的可贵之处在于锲而不舍地收复台湾,这和吴三桂之流的先降后叛导致内乱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蒙元和满清这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起的历史进步作用为史界所公认,但在民间仍然遗留者“大汉族主义”的残留。这就导致了岳飞和文天祥的历史评价偏高,施琅等降将的历史评价偏低的现实。还有一点必须厘清,一些学者评价历史人物喜欢纠缠历史细节和个人动机而否定其宏观的历史作用,如郑和下西洋所起的中外交流作用被忽略而纠缠于明成组海外追缉建文帝的私人目的。同样,有人列举出施琅和荷兰人联合攻打郑氏的细节以否定施琅。这些细节或许都是事实,但没有施琅,台湾不会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凭此伟大的历史功绩,施琅足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名垂不朽。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他初始的目的是为了殖民和掠夺,而且所行之处对土著居民是残酷的屠杀。如纠缠于这些细节,哥伦布诚为十恶不赦的恶棍,但史学界却将他视作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者。简言之,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空间和时间的宏观视野,而不能陷入道德善恶的迷障。  

    在此前提下,将郑成功和施琅都视作民族英雄并不矛盾,郑的历史功绩是从荷兰外敌手中收复失地,施的历史功绩是使台湾主权回归中央。郑成功既无台独之心也无独台之意,而施的理想是使台湾回归祖国。故郑施二人虽然反目,但其终极理想却是殊途同归。  

    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带有明显的现实功利因素,笔者以为,这并不为怪。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实和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在两岸分裂的现实下,施琅大将军当年的对台方略而今仍有裨益:一是决不允许台湾“乾坤自立”(台独);二是要有战和两手准备。  

    当然,这部电视剧在还原施琅历史真实的同时,无疑也对施琅做了艺术的拔高处理。民间基于传统立场对此争议和臧否在所难免。但历史的真实、艺术的塑造和民间的声音却使得施琅的形象更为丰满鲜活。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敬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