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同在上海的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6所高校,各自进行了2010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人们发现,其中有4所高校“不约而同”地没有将语文列为考试科目;与此同时,有的高校明确规定报考考生不分文理,必须进行英语、数学考试。这一消息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网友在质问:作为国内所有升学考试必考科目的语文,为何遭到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拒绝”?只考数学英语不考语文的高校,究竟想通过自主招生选拔什么样的人才?放弃语文考试是否合理?
我关注了新华网对此展开的一项调查:在有数千人参加的一项投票中,其中,反对舍弃语文,认为“母语教育不容随意偏废,人文教育缺失后果严重”的占76.9%。而认为“自主招生不等于高考,想怎么考是高校的权利”的为19.7%,赞成“无所谓。考不考语文对人才选拔无太大影响。”的仅为3.38%。这说明了一种怎样的民意,明眼人一看便知。
那么,陷入舆论风口浪尖的那些大学校长对此又是如何作出反映的呢?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如斯说:“之所以不考语文,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学校将其视为考生所必需的素质基础,而且还有高考可以帮我们把关。如果因为语文重要就一定要考语文的话,那么在我看来历史、地理同样重要,那么是否也应该一并列入考试科目呢?如果从知识全面性的角度来要求高校进行自主招生考试,那就会与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背道”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则也辩证:“减少考试科目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减负,不能让自主招生考试成为另一场高考,学校也能通过自己的选材标准和思路发现人才,这绝对不是对语文的‘学科歧视’ 背道而驰。”
把两位校长的话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是不重要,而是没必要!
作为自主招生不考语文的反对者之一,本人对两位校长的辩解也很不以为然。为什么呢?乍看起来似乎言之凿凿,但认真推敲起来却会感到很苍白了。如果说语文“有高考可以帮我们把关”的话,难道英语就没有经过高考把关?说实话,我觉得这几位大学校长实在是有点一根筋,一点全局观念都没有,就算他们的初衷也真的不是有意要歧视母语或数典忘祖,但客观上会对今后的中学教育会起到什么样的负面作用?普通老百姓都一眼看得出来,难道这些大学校长们反而看不出来?
你们的那番辩白若是站在某些人、某个专业或某个学校人才培养的小偏好看,似乎也不无一定道理,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传承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情啊。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一个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国际地位起着极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刻都能感受到它们的作用和存在,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国民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弱。有些西方国家甚至把语言的扩张作为一种文化入侵的策略,而咱中国人自己却首先瞧不起母语的重要性,真是很杯具啊。
有时候,我觉得咱中国在弘扬和热爱本国文化方面,真得应该多象人家日本和韩国人学学,尤其是这些对那些中华民族未来承担着教育重任的高等学府更应该责无旁贷才是。如果大家都把本民族的文化不放在眼里,而只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发,各唱各得调各吹各的号,那么又该由谁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负责呢?。
我们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跟国际对汉语地认识滞后,从2000年全世界选择学汉语的人数300万,日本、韩国选得比较多,到今年世博以后将达到将近8000万人,所以说增长了将近300倍,而我们自己却还大幅度地下降,还在考试这个制度体制下,削弱人文科技,削弱语言、母语的重量,这是与整个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在世界日益重视中国文化了解争着了解中国文化的今天,中国人自己却不热爱不看重自己的母语,甚至作为文化发祥地的高等教育竟然带头摒弃母语,把别人的语言顶在头上,自己不自重,指望外人尊重我们的文化岂不是一句空话么?
如此看来,真有必要给我们的大学校长们补上爱国主义这一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