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张大千最心仪的“美人”?

(2008-05-10 22:44:23)
标签:

文化

张大千

诞辰

梅兰芳

京剧

分类: 文化随笔

 新浪文化博客首页[史话]、[深度阅读]栏目推荐,博论坛置顶

谁是张大千最心仪的“美人”? 

今天是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诞辰。

张大千1899510日出生于四川内江。幼时随母亲学画,青年时期师从曾熙、李瑞清,曾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印染工艺。他两涉敦煌,是专业画家临摹古代壁画第一人。书法外柔内刚,直追魏晋。绘画集传统精英和生活灵秀于一炉,用笔雄健,着色明丽,画风清雅多变,自成一家,擅长山水、花鸟、人物,被美国纽约世界美术家协会推举为当代第一大画家。晚年他曾与毕加索结交,互表钦慕。张大千作品颇丰,有《长江万里图》、《庐山图》等。他50岁以后栖居海外,198342日在台北病逝

在张大千的诸多画作中,他的仕女画之尤其能雅俗共赏,成为他绘画题材中大受欢迎的一类,与他对美人的“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神髓逸出,密不可分。他眼中的美人标准可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仅要长得美,而且气质要“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因此能入他画中的美女,当然不是一般的美人了。

那么,谁是张大千心目中最爱的“美人”呢?他就是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

第一,  同的艺术追求和生活情趣使他们彼此欣赏

张大千生平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十分酷爱。他不仅爱欣赏京剧,而且与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交上朋友。如梅兰芳、程砚秋、俞振飞、马连良、金少山、郝寿臣等人都是他的至交好友,其中 大千先生与梅兰芳先生交往最早,他们之间的友情也最深。
    
张大千认为京剧艺术与绘画艺术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二者在表形诉状,达意抒情,虚实多寡等方面,都有其相通的地方。通过观赏京剧表演,可以互为借鉴,从中汲取许多丰富的艺术营养。早在30年代初,张大千定居北平作画时,他就常到广和剧场观看梅先生的演出。张大千擅长丹青又爱京剧,而梅先生于演戏之外最大的兴趣就是作画,他曾拜齐白石老人为师。这样,共同的艺术追求和生活情趣,把中国现代艺坛上的两位巨匠紧紧联结在一起。张、梅二人常常在一起谈戏论画,每每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梅先生每次演出前,都要留出整排的戏票并派人给大千送去,让他及家人朋友过过戏瘾。

第二,   独特的审美视角让他对梅情有独钟。

张大千曾谦虚地说过:他不敢说自己最能欣赏女人的美,他只是在观察、欣赏美丽的女人以搜求画稿时,比别人更仔细、更留心罢了。

有一次,梅兰芳曾请教大千教他如何画美人,大千当即回答:你自己就是一个最标准的美人,你只要把你戏台上的各种样子画下来就行了,千万不用再参照别的样子了”

梅兰芳上妆后的脸谱及身段被张大千认为“浑身都是画稿子”。因为这种脸谱和身段凝结了唐宋以来古人们审美的全部精华。如美人的脸要“三白脸”才好看,也就是额头、鼻子和下颚是白的,这样才能衬托出脸颊的红润和健康。这种认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则,颜色的深浅会突出脸形的轮廓,中国人的轮廓大都显得扁平,而“三白脸”正好表现出了线条轮廓的对比度,当然就显得美。因此戏妆便尤其突显出这个特点来。

对于外国人认为中国女人凤眼好看的审美认识,张大千自有一番见解:“其实大家都弄错了,凤眼并不是像我们四川人所说的‘丝毛绸子上拉了一道口子’那样的细长,所谓凤眼是指女人的眼神要温柔,不要瞪大眼睛,显得一副凶相。”五官之外便是人的身材,一个美人的高矮胖瘦该如何定下标准呢?张大千认为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来看,并没有特别的偏爱“胖子”或“瘦子”。所谓“环肥燕瘦”的典故强调的其实是“骨肉匀停”,匀称就是美。

第三,梅兰芳的高尚气节让他敬佩不已。
    抗战爆发后,大千先生不愿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苟活,想方设法逃出北平沦陷区,辗转回到家乡四川。他十分挂念梅先生的安全,当得知梅先生留居上海、香港后蓄须明志,拒绝为敌伪演出的凛然壮举后,大千先生敬佩不已。直到1948年,张、梅两位大师才在上海重逢,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有一件事最能说明张大千对梅兰芳的钦佩之情有多深。抗战胜利后,张大千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其学生摩耕云设宴为大千老师饯行,邀请了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出席。宴会伊始,张大千先生向梅兰芳敬酒,并对梅兰芳先生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答道:“此作何解?”大千先生笑着答到:“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为之大笑。
    
19498月,张大干应印度国际大学邀请前往讲学,临行前,梅先生特地在家中为大千饯行,两人又一同合影。没有想到,这一别大千先生从此再没有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大陆了。直到梅先生逝世时,他也只能含悲忍痛在异国他乡向故友遥寄一瓣心香了。 
    
值得一提的是,张、梅等人曾合作完成过一幅《梅兰图》。那是1948年冬,大千先生与梅先生,名画家谢稚柳先生雅集于上海另一名画家吴湖帆先生的斋室,四人合作完成《梅兰图》。 
    
开画时,先由吴湖帆先生画上一束挺拔秀丽、青翠欲滴的幽兰,接着梅先生补画上一枝高洁淡雅、芬芳若漾的腊梅花。大千先生为此画锦上添花,题了一首《浣溪沙》小令,这首词中赞扬了梅兰芳抗战期间在沦陷区蓄须明志,拒为敌伪演出的高尚民族气节,和抗战胜利后重登舞台为百姓歌舞的爱国热忱 
    
试粉梅梢有月知,兰风清露洒幽姿,江南长是好春时。
    
珍重清歌陈簇落,定场声里定芳菲,丹青象笔妙新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