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千里马常长有而伯乐不常有?

(2007-12-09 23:09:52)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教育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最近,我去看望一个在基层单位当领导的朋友,在与其席间海阔天空的聊天中,听到他总爱倒的一句苦水就是--"我们这里缺少人才,工作难干啊!…”,
    听得有些腻了,我便笑言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其实,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一句名言。

    我并非故意扫他的兴,而是怕他陷在这种思维定势中拔不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韩愈的《马说。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何以会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言都流传了一千多年还能经久不衰,至今还会在人们内心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除了文学的自身魅力外,最根本的恐怕还是文章所讽刺的那社会现象至今并未从我们的身边彻底消失所致吧。   

    公平的说,时下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知人善任者的确大有人在。但不容否认的是,以“伯乐“自居者委实不少。一方面是一些领导者们张口闭口“人才难求”,另一方面,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的现状在许多单位还是相当普遍,在这些“伯乐”们挑中的人才中,堪称“千里马”的依稀可见,相反,滥竽充数的“驽马”却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其实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伯乐”们在相马方面只会说不会练。我们有些领导有“伯乐”之心,却无伯乐之才。君不见,某些领导与人谈起其用人之道来是头头是道,其求贤若渴之状,堪比起当年三顾茅庐的刘玄德。但实际状况却与其所言大相径庭。因其既不懂伺马、赛马,更不懂相马的自身素质所限,拿到实践中去检验时却现了眼。以至于尽管选人不少,可逢急难险重时其中能堪当大任者委实寥寥。但有一种人却不少,那就是“决策时拍脑袋,指挥时拍胸脯,失误时拍大腿,追查时拍屁股”的“四拍”型干部却比比皆是。

    原因之二:某些“伯乐”私心重。有些伯乐能一眼识别千里马,但他却偏偏对真正的千里马视而不见,而是宁要听话温顺的马,也不要跑得快的马,为什么呢?有私心的伯乐可能会这样想:如果从奔腾的万马中挑选出了千里马,他们会认为这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换来的,今后只会加倍努力工作来报效组织;而如果把一匹慢腾腾的驽马当成了千里马就不一样了:那些驽马明知自己能力不行,要想把“千里马”的名声维持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继续把心思放在怎样取悦伯乐上,反正工作好坏的最后评价权还掌握在伯乐手里。对于伯乐而言,能否从这些驽马身上赚取几两贿银故且不论,光是平时看着他们在自己那副“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模样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啊。

     原因之三:伯乐会选不会用。有些伯乐虽然选中的千里马,却习惯用管理驽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去管理千里马,不是顺应千里马的特点,尽可能地为他人们创造条件,发挥所长,而是喜欢把它们置于自己设置好的各种框框内,比如说,只要听话,不要说话;走路的姿势要符合自己的规范,鸣叫时的声音、眼神都不能太随便,伙食标准也要和其它驽马一样,既让千里马快快跑,又不给它吃好、吃足草。或者怕马儿跑出了格,把它关在马厩里;或者怕马儿走错了道,给它拴上笼头,始终牵着缰绳不放。这些框框把千里马的优势给限制住了,怎么好撒开蹄子飞奔呢?

   原因之四:伯乐不用为选错马而产生的后果负责。对眼下大多数的公有制单位来说,伯乐的选马行为只是一种来雇佣行为,如果最终选对了马并取得了佳绩,其最大的获得者是单位,而伯乐自身所获的现实利益却并不明显;反过来说,即使选错了马,所产生的亏空的实际承担者仍然是单位,而不会对伯乐个生的经济政治利益产生多少影响。即便是产生了什么特别意外的危害后果,这时伯乐只要祭起“个人提名,集体研究”的大旗,也可轻而易举地逃避责任追究而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弄得不好最多拍拍屁股走人,继续到异地去当他伯乐;那么伯乐也就可以继续闭着眼睛随意选马了。

    试想,如果单位是伯乐自己开的,那驽马还有可能被当成千里马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