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克服抑郁(三)

(2023-07-12 07:03:36)
标签:

健康

                克服抑郁(三)

 

                                     谢文纬


在西医中,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精力不济或疲劳等典型症状。其他常见的症状是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降低;产生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而悲观;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病程持续至少2周。对抑郁症重症,特别有自杀倾向者,建议服用抗抑郁西药,疗程6~8周。有5种抗抑郁药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分别为: 

1. 氟西汀 

氟西汀能让人精力充沛,但有失眠和轻度躁狂的副作用。氟西汀对个别 人起效较慢,有的甚至服用6周后才逐渐起效,需要耐心等待。氟西汀不适合 失眠症患者。 

2. 舍曲林 

舍曲林适合缺少快乐感的人,对运动和警觉性抑制作用较小。舍曲林是起效较快的抗抑郁药(一般7天可以见效果)。舍曲林对女性抑郁症治疗效果较男性好。由于舍曲林对多巴胺有再摄取抑制作用,对性功能影响较小。 

3. 西酞普兰 

西酞普兰对除5-羟色胺外的其他受体几乎没有亲和性。其对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能力比帕罗西汀、舍曲林弱。长期服用西酞普兰可恢复表达能力。西酞普兰抗焦虑效果也好,适合反应迟钝的抑郁症患者服用。 

4. 帕罗西汀 

帕罗西汀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作用最强的药。抗焦虑性强,可以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和社交焦虑症。其有轻微抗胆碱作用。帕罗西汀不易产生兴奋性,对失眠的人,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5. 氟伏沙明 

氟伏沙明可迅速减轻抑郁症患者的消极观点,因此更适合于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服用。由于其有促进睡眠的作用,适合晚上服用。对有肥胖的抑郁症患者,除可以改善抑郁症状外,还可以减轻体重。对强迫症状也有明显的疗效。氟伏沙明多用于失眠焦虑性抑郁症。 

然而抑郁症有轻有重,我主张对抑郁症重者,且有自杀倾向者,建议使用抗抑郁西药,疗程为6~8周。8周后如不能立即停药,也要减量,并逐步停药。避免患者长期服药依赖药物,产生类似吗啡样的成瘾性,结果使病情逐渐趋于慢性化,并不断复发,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因此,我反对长期应用抗抑郁药或镇静药治疗精神疾病,因为在我看来这类患者主要的问题,已不是原发的精神疾患,而是西医精神药品依赖引起的戒断综合征,如同鸦片戒断综合征一样难治。 

我在用中医治疗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患时,首先要求患者减少西药的用量,直至完全停药,这往往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然而要做到这一步也很难。几年前,有一位正处在更年期抑郁症的女患者,她不断给我打电话诉说病情,我要求她到我的医院来服中药,因为我用中药治疗更年期疾病一般只需几周,而且在服药的头3天就有明显的效果。可是她因为路途较远没有来,结果家人将她送到精神病医院,用了抗抑郁药和镇静药几年,直到肝肾均出现问题,才过来找我进行中医治疗。我让她一面吃中药,一面减西药,但患者很难做到,治疗效果也不明显,因为此时患者所患的疾病已不是抑郁症,而是精神药品依赖症。为此,抑郁症患者如果症状不重,最好首选西医的非药物治疗。最为流行的为华盛顿大学戈兰医生设计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其中心是改变患者的负面思维形态。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帮助患者树立起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维形态”,从而把抑郁情绪“搁”在一边。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疗的策略,则是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不良情绪或行为。治疗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是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下面介绍西方几位心理学家代表人物的认知疗法: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认为,感情是由对事物的认知所影响和决定的。例如,如果认为环境中有危险,他便会感到紧张并想逃避。因为他的认知建立在自己以往经验的态度和假设基础之上。贝克指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不良事件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歪曲和错误的思维包括主观臆测,缺乏事实或根据的判断,过分夸大某一事情(事件)的意义,牵连个人倾向,将与己无关的事联系到自己身上,易走极端,认为凡事只有好和坏。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习惯地进行,因而不易被认识到。抑郁症患者大多对自己、现实、将来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事事都不如意,认为将来毫无希望。因此认知疗法重点在于矫正患者的思维歪曲。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来自于苏联学者鲁利亚(Luria)等的研究,认为语言,特别是内部语言与行为有密切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起着影响和控制行为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消极的内部语言是产生和影响行为失调的重要因素,并指出通过矫正消极的内部语言,用正面的、积极的自我对话,达到矫正异常行为或心理障碍的目的。他们要求患者在克服目标行为的同时,大声用言语自我指导,并且进一步在内心重复强化。同时确保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替代先前异常行为有关的认知活动。 

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则是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艾利斯认为,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因为非理性的认识或错误的信念。因此他通过对非理性信念的干预和抵制,用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适当的情感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念、异常的情感和行为。他会让患者自我监察,直接对非理性观念提出疑问,指出不合理所在,并示范对已有不良刺激进行理性的分析解释,通过自我陈述理性的观念,代替先前的非理性观念,并在心里重复理性的观念。 

心病还需心药医,抑郁症是心理问题所导致的,是可以用心理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的。抑郁情绪袭来时,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沮丧、自我贬低等,这些问题都是来自潜意识里积压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因此,净化内心是抑郁症的良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交际是改善心理不健康很重要的途径。改变自我封闭的现象,逼自己走出固定的环境,和他人多接触,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刚开始内心肯定会抗拒和痛苦,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负面情绪会被外界慢慢消化。 

阅读是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智慧的好方法,选择心理学、哲学、佛学、童话方面的书籍,通过一些思想方面的指引,让自我去思考如何走出心理障碍。阅读多了,内心的知识越丰富,思想也不会受局限,自信心自然也会找回来。 

意大利医生认为,如果坚持每天早晨连续散步30~60分钟,让脸好好晒晒温暖的阳光,抑郁的心情会随之消失。医生们的研究证实,阳光是极好的天然抗抑郁药物,而早晨的阳光效果最佳。躺在窗户朝东的病房里的患者,要比躺在窗户朝北的病房里的患者康复早几天。 

美国最近大量的研究显示,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有助于消除轻微抑郁症。锻炼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和自己做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抑郁症患者共有的孤独感。但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食用过多易导致抑郁症,面食是人们常吃的主食,而经常吃面包、薯条等面食的女性在监测之后发现她们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吃红肉和精制谷物(即细粮,如面包、面条、通心粉和炸薯条)的女性被诊断患上抑郁症或接受抑郁症治疗的风险会增加29%~41%。此外,咖啡、鱼类、葡萄酒可降低抑郁症。总之,用非药物手段克服抑郁症其实是更好的治疗良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